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逻辑学》导读:本质的含义(上)

(2022-03-14 08:51:20)
标签:

杂谈

哲学

分类: 哲学笔记
         在中世纪和康德哲学中,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特征。它隐藏在外表之内,通常不容易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事情的本质,也就是它的真实情况、意义、重要性等。除了本质特征,其他特征都是次要的、偶然的。(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说明本质的对立面是现象。我们还说,他出身雇农本质好。(《智取威虎山》)意思是,他外表看上去是个穷人,但穷人的本质就是正直、善良。)黑格尔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但有特定的黑格尔表达方式

存在-本质-观念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本质是介乎于存在和观念之间的东西。存在和本质一起构成了所谓客观逻辑。而观念隶属于主观逻辑。在主观逻辑一节,黑格尔做了如下表述。

首先,存在是第一位的,本质是第二位的,观念是第三位的。观念就是对存在的本质的反射。存在和本质导致观念的形成,但观念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原本就在存在之中,只不过没有显示出来而已。(换句话说,规律原本就是有的。它以本质的方式藏在存在之中。我们只是通过研究探索发现了规律,而不是发明了规律。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牛顿发现以后才有的。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看上去很好,其实本质很差。但我们往往一开始看不出来。所以北欧有试婚的习惯。笔者有个挪威朋友,夫妻试婚10年后才结婚。10年很长,什么坏毛病也藏不住。一个国家的本质也要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搞清楚。有些国家第一眼看上去非常好。但如果你有机会长期在那个国家生活,则这个国家的本质就会不断被认识。最终的观念要么肯定你原有的认知,要么推翻。你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在这里黑格尔试图说明观念是如何通过对本质的认识而形成的。一开始我们只是观察到毫无意义的直接客体。(或者一个个接连发生的看上去毫无联系的孤立事件,比如气候变暖了,草长出了,草又枯萎了,然后下雪了,等等。)这些事件好像没什么关系,就在那里一个个地连续发生。(如果没有人类,则这些事物就在那里默默地一年又一年地发生。)接着,我们意识到,这些事件不像是彼此孤立、毫无关系的,而是有什么东西藏在背后。单个看,我们无法发现后面的东西,看到的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影像。但连起来看,就会发觉后面的事件不是简单地否定了前面的事件,而是用更深刻的本质代替了它。(这时我们就意识到季节。注意,如果人只能活一年,他就无法发现四季。就像孔子说的蚂蚱人一样。当许多年过去,四季变化不断重复,我们才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再比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经历了扁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无边的宇宙和宇宙大爆炸等。每个认识都可以被看作孤立的,但认识的边界显然在不断发展。

在黑格尔之前,人们认为本质不在逻辑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今天,我们谈逻辑,通常会讨论本质。本质通常在客观逻辑这一部分讨论,因为这部分强调人类知识的积累仿佛并没有自己的意识,而是在某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一点点前进。因为人说到底也是客观的。主观逻辑则不然,它通常开始于某个抽象的概念,经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实践不断具体化。比如一门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就是这样。先是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然后人们就沿着这个线索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学科越来越大。(当然,最初的抽象概念也是来源于存在的某个本质。现实主义最早是发现了国际关系的一个本质:利益。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建构主义从共有知识出发搭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对本质的认识告诉我们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更新对本质的错误认识,最后才到达(或者说接近)正确的彼岸。如果没有黑格尔这个本质的概念,我们容易以为观念是由于灵感或聪明而偶然产生的。(我们常常被杰出人物的睿智所折服。我们认为他们不是常人,比我们聪明很多。其实他们的长处就是比我们对存在的本质的认识强一些。我们就是糊糊涂涂地活着,而杰出人物在不停地思想。)

只要一谈到本质,就意味着我们把它从存在分离开来了。存在是直接摆在那儿的,是表象。本质则不然。但是表象也并非什么都不是,它是存在的载体。谈到本质就要谈到反射。反射最初指的是光碰到镜面时的折射。这个现象包含两样东西:实在的东西和反射回来的同一东西的影像。我们在思考时也是类似的一个过程。我们想认识一个客观事物,但无法接触事物本身,而是通过事物的影像。我们说,哲学的目的通常是探索事物的本质。这恰恰说明我们的观察和事物的本质有一定距离。如果我们直接知道存在了,就用不着探索了,因为存在本身不会错,错的只能是我们的认识。正因为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表象,所以才需要通过表象去寻找本质。我们观察一个东西,我们以为我们在观察它,其实我们观察的是另外一组东西。存在的本质其实是躲在幕后。(我们观察两个苹果,一个是真苹果,一个是蜡做的苹果。表象是一样的,或类似的。但本质完全不同。表象因此会欺骗我们。表象之所以会欺骗我们,是因为我们只了解了一个或少数几个表象。苹果是甜的,这是它另外一个表象。因此,只要我们咬一口,立刻就可以认识到哪个是真苹果。对一场战争的判断也是类似。有人认为是侵略。有人认为是自卫。都是只看到表象。)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本质。换句话说,事物都不是它第一眼看上去那样的。它有更多的含义。事件看上去是一个接着一个机械地发生,但还有更恒久的东西藏在背后,也就是本质。(今天在云南发现一个“和坤”。明天在青海又发现一个。彼此好像是孤立的。但本质是我们有了和坤产生的土壤。)

本质就是过去的存在。存在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黑格尔是这样解释的。在一开始,我们所观察到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事件(这个我们已经说了许多次了)。物价上涨又回落、领导层更迭、地震、疫情等等。这里我们只是说了目前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所谓现象,新闻标题,来去匆匆。对我们来讲毫无意义。这就是存在。存在就是我们感知到了某种现象但对其没有任何了解。好比是一张照片,没有反映照片对象的任何本质。当然,照片里确实又包含着本质,即事物过去的影像。(《小逻辑》)

     我们只能在过去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的事物。从一个现象里面是不出任何新概念的。我们必须以过去知道的东西为中介来理解新的事物。这种中介就是已经认识到的本质。为了确切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开始所谓识别,也就是和我们头脑中已经有的概念进行对比。这时我们就不仅仅是观察一个过去的影像,而是开始问:它是什么?(我过去见过它吗?)

     所以,本质就是存在的真实情况。存在是现象。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真实情况。它不满足于观察到的表象,而是试图透过表象寻找它后面的东西。认识的目的就是寻找存在表象后面的本质。

    这种认识最初不是针对本质,而是通过表象。一旦透过表象深入到存在内部,才接触并认识到本质。

    所以认识开始于存在,然后透过表象进入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属性并没有因认识而受到影响。但认识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从而迫使我们再向更深的层次认识。(封建的清朝不行了,因此有了民国。民国也乱七八糟,因此有了共和国。共和国干了30年,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有了改革开放。国家的发展客观上肯定存在着一条最正确、最合理、最高速、最有利于老百姓的路。这条路是隐藏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知道。只好不停地探索,试图发现它。到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国家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我们还是在拼命探索。许多人似乎总是说已经有答案了。但实际上离本质还差很远。当然,我们每一步认识都是有意义的。)

    对本质的新的认识是通过中介的。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已有观念,而已有观念本身也是来自存在。我们之所以肯定自己认识了什么是因为类似的东西以前也有过所以本质其实是存在自身的运动。而不是某种外来的东西。(如果以往对本质的认识就是错误的,对新的存在的认识也一定是错误的。)

本质的发展

存在会被替代。当新的存在出现时,原有的存在就消失了。但本质不同,本质不会消失,只会有程度上的变化。本质的变化等于没变化。(例如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民国在大陆上就消失了。但民国的一些本质特征没有完全消失,尽管可能发生变化。如民国有总统,共和国有主席。总统和主席在名称上不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国家领导人。而且民国的各个部委比如教育部、国防部等共和国也有。但人员发生变动。)

不同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而不同的本质关系是清楚的。存在和本质的主要不同就体现在存在的是各种无关的表象;而对本质来讲,所有的都是相对的。(《小逻辑》)(苹果和香蕉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但苹果的红色和香蕉的黄色是清楚的,都是颜色。红和黄是相对的,都在同一条光谱上,只是位置不同。)

黑格尔在这里指出,存在就是事情发生了,又过去了;潮起潮落;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独立的。而本质的对立却是矛盾着的,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的存在是独立的,彼此没有关系的。但颜色作为苹果的本质特征却不同。红苹果的红和绿苹果的绿是相对的。离开了红,就无所谓绿。)当一个存在发展到极限,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就会被另一个存在所取代。原有的观念依然成立,但这种成立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绿苹果是酸的。成熟以后就变成了红苹果。红苹果取代了绿苹果。但我们关于苹果的观念依然成立。只不过绿苹果原来的酸味变成了甜。)

下面我们摘录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观念的实质一节中讲的一段话。黑格尔在这段话中想说的是,对本质的认识是在矛盾对立的斗争中发展的。最初的抽象观念会变成绝对的具体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前者并非被后者完全扬弃,而是被吸收,从而使得同样的观念变得更具体:

 观念的变化不是由原有的观念变成了另一个,而是自身的发展。因为新旧观念既是不同的,也是相同的。不同的部分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独立存在。(《小逻辑》)(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概念。从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到共和国的planning economy是一个转变。这种转变并非是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发展。因为PE和市场经济目的是一样的。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预期作用也是一样的。PE只不过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大概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

人们对本质最初的认识是片面的、有限的。现实非常复杂,关系到许多方面。所以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最初认识的所谓本质远远不够。我们会发现很多例外。最初看上去不起眼的、偶然的、无关的东西被证明并非如此。但在我们深入认识矛盾的过程中也只能如此。(这一关总得过,没有近路。企图不犯错误而成长通常只是美好的愿望。)对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但往往与完美仍有一定距离。(如果大家回忆一下找对象的过程,或者自己在以往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中的认知和态度,就会同意黑格尔的这些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