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写东西喜欢三段式结构。文章分三部分,每部分又分三个子部分。《逻辑学》也是这种结构。尽管是以叙述式的手法写的,但在阅读全书时你必须注意这种三段式结构,时刻清楚自己处在哪个部分。
最上层的三段式包括:存在(Being)-
观念(Notion)-和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绝对精神就是观念的最高境界。达到绝对精神以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好像福山说的“历史的终结”。绝对精神就是绝对真理。是观念的极限。所以黑格尔自己认为,《逻辑学》不可能有后续的书,因为已经没什么可写的了。
存在-观念-绝对精神
世界最初呈现在人(或其他高级动物)的思维里就是一个个连续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所谓直觉,即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接触到的外界的变化着的东西。除了具体的物体,比如太阳、月亮、苹果、兔子等,直觉也以抽象的规律与倾向、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等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里。比如阴天了就有可能下雨。但这些现象的本质并未被我们完全理解,而是隐藏在存在的背后。直觉只是朦胧的感觉。许多农谚都来源于直觉。比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为什么鱼鳞天就要下雨?农民并不知道,只是凭经验和感觉。
有人说,这些感觉都是我们主观世界固有的一部分,然后施加给客观世界。这是错误的看法。它们不过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不过还没有完全被了解。否则,我们的意识中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即使它们是事先就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除非我们承认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观念也同时存在在客观世界,而且我们的主观概念也符合客观事物,否则怎么知道这些都是真的呢?
我们把这种直觉,或第一感的朦胧世界,叫做存在。(存在似乎有两种意义。一是客观的存在;一是我们感觉到的存在。黑格尔未做区分。)
脱离朦胧需要思维。人类的活动和人的观念就是我们利用头脑中的思维来重新塑造一个世界。思维并非是外部各种客观事物或过程的简单映射,而是诸如形式、相像、因果关系、手段和结果、属和种等规律和概念的重组。我们利用这些规律和概念认识和了解现实,并通过我们的实践重塑外部世界。
于是有了一个被从存在重新塑造出来的概念世界。概念并不是通过直观而直接获得的,而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个概念世界是另一个世界,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翻版,好像照片的底版一样。它和现实世界有相似的地方,但绝对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它只是一种中介。它不是由一块块现实的东西拼凑而成的,而是经过一般化处理。我们把它叫做现实世界的理论版。
这个由概念组成的理论版世界,我们称它为观念。
当我们作为人类(而不是作为一堆碳水化合物)在世界上存在和活动时,我们有两重性。一方面,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被感知的行为者或代理人。这时我们是被动地被无意的冲动或自然的力量所支配,也就是说,和马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有意识,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我们有了对世界的理论观念,并想把这种观念反过来施加到外部世界。通过有意地否定外部世界、表达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怎样并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我们可以改变世界,使之符合我们的多少有些道理的观念。所谓实践,就是根据观念对世界采取一种主观的行动。通过实践,观念又重新返回存在。存在和它的对立面观念融合在一起了。
(可以这样想,我们面前有一个美女。我们照着她的样子画了一幅油画。美女的脸上有一颗痣。我们不喜欢这颗痔。于是我们拿着我们画的没有痔的美女去找客观存在的美女,通过医学手段除去了她脸上的痔。这样,现实就被我们通过实践改变了。我们的画上的美女和现实中存在的美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观念对存在的否定说明世界是充分具有自我绝对意识的。这种最高境界的绝对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精神。(有痔的美女是现实存在的。我们不满意,按照我们的观念去掉了她的痔。我们这种“审美观点”是哪里来的呢?我们不知道。因此只能猜测存在着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就是:美女是不应该有痔的。)
绝对精神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最终归宿。后面就没有别的了。也就是说认识到绝对精神,哲学就到了终点。(一个没有痔的美女是绝对的美女。是绝对真理。)
绝对精神(或绝对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又回到原点,不过是在更高的阶段。
存在-本质-观念
在存在和观念之间还有所谓本质。本质就是存在的各种特征。一块石头是一个存在,硬就是它的本质特征。(一枚美女也是一个存在,美就是她的本质特征。)我们尚未有的观念是如何进入意识的呢?这就需要本质来过度。本质作为一些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观念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存在本身是无观念的。本质则使观念得以形成。故所谓观念就是本质概念的发展和具体化。(一个美女有许多本质特征:脸美、身体苗条匀称、举止优雅、善解人意等等。这些本质特征在我们的脑子里形成了美女的完整观念。)
我们只能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东西。这些以往的观念来自于存在。但出现了新的存在,旧的观念就有些过时。当新、旧观念遇到一起时就会产生观念上的矛盾。矛盾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旧的观念存在不足。克服了矛盾,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就更深了一步。(我们原来以为赵薇是美女。但是后来我们看到巩俐。我们发觉“赵薇是美女”的观念已经过时。克服了这个不足,我们对真正的美女又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可以说认识起源于无知,因为人们用不着再去学已经知道的东西。反过来说,认识也起源于已知。这好像是一种循环表达。总得有个开始阶段,也就是说有些已经被认知了,这些是已知。未知就是还没有被认识的或者未来需要被认识的。故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认识一旦跨过原点而开始,总是从已知走向未知。”(《逻辑学》,分析认知)(我们对人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等都是如此。)
观念来自于存在,但总是反映旧的存在。新旧存在的矛盾的解决使得存在和观念在更高的阶段趋同。(这就是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通过不断的否定接近绝对真理。)
三段式
黑格尔的逻辑学几乎每句话都隐含着这种三段式的叙述。
学习黑格尔哲学的人都会看到“正题-反题-合题”的说法。实际上,黑格尔自己从来没有这个提法。可能是因为这个表达太“数学”了。而且,“正题和反题”和“正与反”一样显示某种对立,或两极化。双方都不能离开对方而存在,因此有某种对称性。这有时会不必要地限制了概念的发展。但实际上,“正反合”是对黑格尔三段式的很好的总结,因此在学习中用这个概念没什么问题。
下三段式这个定义其实不完全符合黑格尔的精神。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有许多地方表达比三段式复杂。但对初学者来说,为了有个清晰的脉络,简单化有时也是允许的。
当一个事物出现时,它总是同时否定了另一个事物。“是”就是认为对立的是“否”。我们认为是的,可能不是。内容往往与形式相反。我们的认知可能是先入的。这些都是反题。反题总是和正题对偶出现。正题本身就预示着有反题作为内在矛盾的存在。同时考虑正题和反题并实现了正题和反题的同一性就产生了新的更高阶的概念。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正题,如此循环前进。比如中国的私有制被推翻后建立了公有制,这是正题和反题。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出现私有制,这是合题。有人说“又回到解放前”,这是不对的。现在的私有制已经和解放前的私有制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新的、更高层次的私有制。这个私有制也有问题,但不能用公有制的方法来解决,而必须用新的、更高阶的手段来解决,从而完成新的“正反合”。按黑格尔的意思,任何怀念过去都是违反认识规律的。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阅读《逻辑学》时,你必须在各章节之间反复来回读,并时刻注意你当前在三段式中的位置。有时有必要跳跃式地阅读,避免在一个地方陷入得过深。同时要注意,很多时候你必须把一段意思读完才能明白黑格尔的意思。特别要注意黑格尔自己是如何“矛盾”地阐述他的观点,然后过渡到下一个概念。
系统与方法
按恩格斯的说法,黑格尔哲学的进步意义在他的方法而不是系统。黑格尔的系统过于完善,过于理想化。如果我们在阅读黑格尔时过于关注他的系统或结构(其实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我们就有可能被他的系统束缚,即给现实穿上了紧身衣。我们有可能认为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接受并屈服于现实。这样就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精神。比如贪官的出现总是有他的社会基础或土壤,因此贪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后如果得出“贪官的存在是合理的”结论就错了,因为这只是正题。
“如果把重点放在黑格尔的系统,就会在政治和宗教两个方面都显得保守。如果把重点放在辩证法的方法上,就会在政治和宗教上走向激进。”(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第一部分)
系统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实践证明,由于概念的繁多复杂性,系统是必要的。但在马哲中,系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系统是美妙完善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完美的观念系统。至少任何一位作者在一本书中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方法和系统都是理论建立所必需的,大体类似工具和结果。例如,马克思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批判政治经济,即辩证唯物主义。其内容包括一系列系统概念: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抽象劳动,转让等等。
我们能从这些伟大的哲人的实践中学到些什么?如何采用他们的方法来在不同的环境和世界中决定我们的行动?
所有的概念系统都反映了客观运动规律内在联系的不同的方面,只不过层次不同,因此各有差异。在最抽象的高层次,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但在具体的领域,则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概念。所以方法是“普遍可以用的”。而系统则比较僵硬。方法体现了内部结构,而系统是外部形式。方法寓于系统之中,但必须对系统有用。方法就是系统的胚胎或萌芽。
离开了系统当然无法理解黑格尔,好比离开了特定的学科就无法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样。所以对初学者来讲,了解黑格尔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方法,就存在在系统之中。(比如我们关注城市。城市就是一个系统。而城市的供水系统的运作涉及到的就是方法。我们的目的是,学习黑格尔的方法,构建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