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认识多边形---三角形内角和》(第三次备课)

分类: 数学 |
宦家峪学校数学组集体备课
|
《认识多边形---三角形内角和》 |
|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 3、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题目,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
|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这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识的过程 |
教具准备 |
自制三角形三个,剪刀,量角器 |
教 学 过 程 |
|
学
设
计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 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太欺负人啦,真的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 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课件演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量一量 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会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记录单。 http://s12/mw690/003YkDADzy7fhwnbOrx4b&690
学生发言: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猜测的时候可能得不到180°的结论,但千万不要强硬的规定180°就是最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引导学生想到剪一剪、拼一拼。 (2)剪一剪、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醒:学生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最好大一些,剪完之后便于操作,并且在剪一剪之前,先把三个角进行标记,防止剪完之后因为找不到角或拼错角而得到不该出现的错误的结论。) 学生展示交流, 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折一折 http://s12/mw690/003YkDADzy7fhwqRq4z3b&690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展示汇报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2、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4、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的历史背景。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http://s14/mw690/003YkDADzy7fhwtlZgNed&690思考: 如何计算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http://s5/mw690/003YkDADzy7fhwuH1Mo04&690思考: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几个直角? http://s2/mw690/003YkDADzy7fhww3cQ171&690http://s10/mw690/003YkDADzy7fhwwFKdP89&690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五)拓展延伸,提升应用 http://s6/mw690/003YkDADzy7fhwyQPwV05&690http://s10/mw690/003YkDADzy7fhwyVw0ha9&690 |
板书设计 |
三角形的内角和
应用 |
学 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