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反思(张继亚)
(2016-01-07 20:16: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别董大》教学反思
群力小学
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曾出现在2005年11月第11版的S版四年级语文百花园五中。这是高适失意之时,在一个冬日的黄昏送别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的董庭兰。经典之处就在于高适那种在困境中勉励朋友,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这首诗,不仅让我们记住了高适和董庭兰,也让我们记住了千百年来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古诗教学,主要抓住四个环节: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整首诗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将前半部分的凄凉、清冷与后半部分的慷慨激昂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这首诗的独特。考虑到前后的衔接,我抓了一个“愁”字,从景物描写来感受“愁绪万千”,然后用角色体验,想象董大会愁些什么?如果你来送别董大,你会怎么做?从而自然过渡到三四句,接着感受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后情感的变化,自然的感受到三四句的力量和魅力。这样使得全诗有整体感。
第二、在教学中,我将“读”和“品”相结合,读中知意,读中品味,品中再读,以读促品,品中提升。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读为主,然而每一次的读又不盲目,有目的的读,有提示的读,将“读”和“品”尽量有效结合。
另外,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抄写挤进课堂,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抄写。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的时机,同时也起到培养、巩固良好习惯的作用。
第四、我认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传承经典。理解、诵读、赏析、背诵、默写,这些都可算是一些传承的方式,但如果能使学生在感悟了那一点点诗中的精华的基础上,能用诗中的思想、诗中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想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传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当今这个精神匮乏的社会,我们急需将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传承,即便这力量是微弱的,但我想做了总比不做要强吧!
教然后知不足。一节课上下来,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首先,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关注不够,教学环节总是有“赶场”的感觉,就着急在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没有照顾学生学的效果。我想真正成熟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学得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力求所谓的“导而无痕”、“润物细无声”。其次,对读的引导不够贴近学生,是的情感的激发不到位。
当然,每节课都是一段努力的终点,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坚持不断反思、反复实践,我的教学路上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