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张继亚)
(2016-01-07 20:15: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别董大》教学设计
群力小学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感受由离愁到信心满怀的情感变化,体会这首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曲《送别》。【为学生营造送别的氛围,更快的走进送别的情景。】
一、
师:同学们,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推开文学宝库的大门,去领略唐诗的魅力。
板书诗题。理解“别”字。读诗题,说诗题的意思。介绍董大(出示幻灯)。再读诗题。(师:谁送别董大?)板书作者。读诗题和作者。
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个一千多年前的送别场景。
【对于读者来数,诗题是诗人的启示,是帮助读者走进诗歌情境的一个路标,一扇大门。在导入的设计中,我通过情境导语的引入,接着从“别”字入手,解释题,知作者。这样为后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一)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通顺。
3、教师配乐范读(音乐:《昭君出塞》)。
4、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
小结过渡:要把诗读好,必须建立在理解诗意和体会诗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相信等你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体会了诗的思想感情,一定能读得和老师的一样好,甚至更好。
【教师借助配乐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读诗的技巧和基调。】
(二)自选方法,理解诗意
1、说说理解诗意的方法:理解诗的意思,你们都有哪些方法?(指名说)
2、出示提示,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自己先独立学习,后同桌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学好语文,重在得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三)想象画面,体会愁情
1、想象画面
听了刚才同学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或哪些画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大雪纷纷
3、读板书的词语,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觉?(生说)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一二句)
你有过送别亲人、朋友、同学的经历吗?如果你在这样的情景下送别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谈感受:伤心、难过、伤感等)读出来(读一二句)。
【运用想象和角色体验,拉近和文本的距离,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更易入情入境。】
(四)“愁”字入手,感受从“离愁”到“满怀信心”的情感变化
1、用三四句中的哪个字最能概括这对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愁”)带着这份“离愁”,伤感地读诗题和一二句。(出示相应的幻灯片)
2、出示三四句,突出“愁”字。理解“愁”的意思为担心。理解三四句的意思。
3、简单讲述当时董庭兰的历史资料,感受“愁情”满怀,(即将远走他乡的董大担心--------;担心--------;担心---------)
4、如果你去送别董大,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说。预设:a、我会舍不得他走;b、我会送他一件礼物;c、我会安慰他、鼓励他)就第三种做法评价:你真是高适的知音,读出对朋友的那份安慰(读三四句);读出那份激昂、豪迈的鼓励(读三四句)。
5、过渡:高适将心中的离愁化作了对朋友远行的安慰和鼓励,(读三四句;抽生将诗句意思翻译成自己的话,对董大说)。作为董大,听了这样振奋人心、充满力量的话语,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现在的董大心中那满满的愁绪化作了前行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板书加油的手势图)他对自己说:(指大屏)读三四句。师:现在如果换第四句末尾的标点,你要换成什么标点?(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感叹号和问号。)让我们再次把高适这鼓舞人心的临别赠言送给董大(全班读三四句)。
6、后来董大在琴艺上更加有造诣,将《胡笳十八拍》推向了极致。(播放《胡笳十八拍》),指名诵读全诗,齐读全诗。试背。抄写。
【“愁”在这首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董庭兰和诗人送别时情感的一个浓缩,又和诗人面对离别时那种慷慨激昂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这首送别诗的别具一格。】
三、
1、
有兴趣的还可以在旁边配上相应的图画。
2、
【背诵、抄写、默写,诗配画这些都是积累古诗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只有扎扎实实将积累进行到底才能更好地达到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