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书画名苑
书画名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7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022-08-03 19:15:35)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朱广志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自西汉学者桓宽的《盐铁论》,原文中的“随世而制”被化用为“随事而制”。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西汉政府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全国各地招来的贤良文学人士60余人,就当时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尤其是经济政策,比如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贤良文学人士站在民间的角度,对汉武帝以来以盐铁专卖为代表的许多政策进行了抨击;而桑弘羊则代表官府舌战群儒,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了辩护。最后,桑弘羊主动向贤良文学人士求和解,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废除盐铁的专营,但毕竟废除了酒类专卖,给民间工商业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是贤良文学人士的政治主张。其中的“知”,通“智”。意思是,聪明的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这句话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反对因循守旧。

盐铁汉昭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将公田给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这些措施符合贤良文学人士提出的“行仁政,以德治国”的意见。因为内外措施都处理得当,汉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颓的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在“文景之治”后,昭帝又和他的继任者宣帝一起开创了“昭宣中兴”,使得西汉王朝又出现了几十年和平兴旺的景象。

从那时起“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时而变”的是“明者”,“随事而制”的是“智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能够顺应时代,做出调整,谁就能够获得成功;谁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泥古不化,或故步自封,谁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权变、经权、常变的哲学思想,即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是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情境、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在被称为诸经之首的《易经》中,就有表达类似思想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等观点。儒家传统哲学的经权思想始自孔子,后经孟子发展,最后到董仲舒时代上升到比较高的政治地位。《论语》中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用“礼”字指代经权思想中的“经”,即为人处世应遵守的原则。同时,《论语·子罕》中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的“权”即指通权达变,由此可见孔子对经权思想的推崇。他已经深刻认识到,为人处世坚守原则非常重要,但是根据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变通才是最难做到的。

孔子之后,孟子完善并明确了类似的经权思想。《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与淳于髡的一段著名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这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坚守行事原则和事急从权的重要性。到了汉代,董仲舒开始把儒家经权思想与维护国家统治联系到一起,从而把经权思想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政治地位。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大胆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