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022-08-02 18:34:45)

育才造士 为国之本

朱广志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语出唐朝宰相、文学家权德舆的《策问·进士》。意思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

权德舆在朝廷先后担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主张“举贤类能”,不论门第贵贱,只看德才,大力选拔人才,并反对徇私舞弊。先后3次主持朝廷考试,贞元十八年考录23人、十九年考录20人、永贞元年考录29人,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绝大多数人政绩突出,受到世人称赞。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猎于郊外。其间,两王比斗国宝。魏惠王以“照乘之珠”为宝,齐威王以四贤臣为宝。后来,以明珠为宝的魏惠王自认服输。

《墨子·亲士》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汉书·梅福传》认为:“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由此观之,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国宝,才是国家的终极重器。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曾两度奉使西南边境地区,为妥善处理朝廷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解决好蜀地社会治理、发展交通边贸等重要而棘手的问题,曾给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在这份奏章里边,司马相如说了五个“非常”:“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意思是要成就大事,要有不同寻常的人。这五个“非常”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在司马相如去世12年后,汉武帝的《求贤诏》还引述司马相如的话,以能建“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作为贤才的标准。

古人特别强调人才要德才兼备,相继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才行兼备”、“才德兼优”等概念。对于德才二者之间的关系,北宋司马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讲得可谓深刻而辩证,有“才”作依托,“德”才能发扬光大;有“德”作统帅,“才”不至于走邪路。司马光不但对德才的关系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同时他也以自己身体力行,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古人还强调人才要合理使用。韩愈认为“大匠无弃才,寻尺各有施”,这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要合理使用,就能发挥作用;王安石《材论》指出“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这是说任用干部要根据人的才能,量体裁衣、安排岗位,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事办好;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强调“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这是说治理天下,各个方面都需要用人,所以选拔人才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要放眼全局,广开进贤之路;顾嗣协所著的《杂兴》中亦有句名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段话形象地告诉我们,物各有利弊、人各有长短,只有扬长避短、因材施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衰则国家衰。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见证着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目睹着王朝的更迭。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告知着我们,人才乃国之重器,育才造士,实为国之根本。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同时也处于重大战略发展期,越是如此,越是要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