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廉者政之本也

(2022-07-31 16:32:53)

廉者 政之本也

朱广志

“廉者,政之本也”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晏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廉”与政联系起来的思想家,他“廉”当作为政的根本、政治的根本,从而形成了“廉政”一词。

史载,有一天齐景公问晏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要想做到政治廉洁而长久运行,他的行为应该和什么相似?晏回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也,是以长久也。”大意为:廉政要像水一样清。清清的水很美,如果它浑浊了,它不会有好的前程,就会把它经过的地方都污染如果它是清清的,那么在它所经过的地方,水会把一切污浊的东西都清除了,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廉政”一词的最早的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不在思考“廉政”的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实际是在为统治者如何做到廉洁为政开出了具体药方。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也是在苦口婆心教育人应当以廉洁自重。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名言,是在总结历史规律警告统治者为政必须戒奢从俭、廉俭为政。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是告诉时人舍生忘死,看轻资财才是廉的真义。《吕氏春秋·忠廉》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孝行》又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更是将廉与忠孝节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正是春秋战国关于“廉”字广泛深入的探讨,促使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廉的观念与政制设计紧密联系,直接导致了“六廉”思想的诞生。《周礼》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这六种能力前均加上一个“廉”字,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但廉是首要的。“六廉”思想是对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为我国古代官员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

廉为政之本,不廉既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不是不可克服的。“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以唐玄宗从即位之初“能自刻厉节俭如此”,到“晚节获以奢败”,警醒奢靡对腐蚀个人意志、致使国家败落之易,指出廉洁节俭坚持不懈、善始善终之难。个人之“廉”,在于“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这是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道出的俭则成、奢则败的思想根源。整个政治生态之“廉”,则在于“大臣法、小臣廉”,以上率下。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疾贪》中讲“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东汉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讲“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无不是强调“正人先正己”的垂范引领,强调“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的榜样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二世而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由盛转衰;腐败日深、国事日坏,以致史家感慨“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治乱交替、盛衰无常,何尝不是“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历史教训?何尝不是廉为政之本、不廉则政亡的深刻警醒?

廉者,政之本也,为官做人,不可不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正廉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