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2022-07-31 16:34:13)
不矜细行
朱广志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不注意小事小节方面的修养,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到头来就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因此,做人一定要管住自己,把好小节。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安定天下,声威显赫,八方来朝。有西蕃进贡一只名犬,高大威猛,还能晓解人意。召公担心周武王玩物丧志,劝他继续修德慎行,以尽安定国家和保护人民的责任,便写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进行劝谏:“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周武王听从了召公的劝告,改弦更张,守住了社稷。
古往今来,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东汉时期,有个青年叫陈蕃,一心想干番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所居院子肮脏,便问他为何不打扫,他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的话中肯而深刻,想成大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陈蕃受教改之,后有所成。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尚书陈忠在给安帝的上疏中写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陈忠用蚁孔溃堤、针芒泄气的生动比喻,说明细小疏忽会造成巨大的祸患,劝谏皇帝要注意微小的方面,善于发现事件的源头。从“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到“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再到“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躯”……一直以来,注重小事小节的古训常常被反复提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在《敕刘禅遗诏》中的千古名句,颇具哲理意义,它告诫人们不要小觑微事。《中庸》中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提醒人们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教导人们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常言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小可积累成大,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酿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如何守住小节,保住大节,历来受人关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载,陆贽素以“清慎”闻名,唐德宗劝他“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并说“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唐德宗的意思很明白,小节不累大德,微腐小贪一下无伤大雅。但陆贽却不这么想,他说自己身为宰相,“居风化之首”“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有初一就有初二,“鞭靴”后面就是“金玉”,贿道一开想刹住就难了,结果必然“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陆贽对于大节和小节看得很深远。“患常生于忽微”,从量变到质变,只一步之遥;从功臣到罪人,仅一念之差;小节失守,大节难保。从古至今,这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
事实上,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于“细”微处见精神。《元史·许衡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许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有人争相摘梨解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摘梨解渴乃小事小节,但许衡却无动无衷,皆因心中有“主”。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是自律、自重、自爱,有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共产党人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应该铭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一千年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到“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