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峰山刻石 《中国书法名山》

(2017-08-21 16:21:25)
标签:

莱州云峰山

摩崖石刻

中国书法名山

杂谈

分类: 古迹石刻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位于莱州市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海拔326米。云峰山,又名文笔峰、文峰山,因主峰两侧各有一峰,形如笔架,俗称笔架山。云峰山西连高望山,东接寒同山,山上林木蓊郁,怪石突兀,西北可远眺大海,南毗群山,宽敞的云峰大道从山上直通莱州市区。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山门。一座高大的石坊牌楼迎在眼前,“山壁争辉”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镶嵌在牌楼正中,熠熠生辉。背面是“云峰”二字。牌楼仿明清建筑样式,三门、四柱、七楼。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共有摩崖石刻40处(含2000年新发现的四仙刻石),其中,北朝21处,宋代8处,明清各2处,时代不明7处。除1处明代刻石在山阳,其余均分布在山阴与山顶。诸刻中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刻石影响最大、价值最高。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刻石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北宋的赵明诚,他在《金石录》里收了《郑羲下碑》、《登云峰山诗》(《论经书诗》)、《郑述祖云峰山记》等七种。南宋郑樵《通志》、陈思《宝刻丛编》也对云峰刻石进行了著录。之后,云峰刻石便寂寞无闻。直到清代乾嘉时期碑学兴起之后,云峰刻石名声大震,著录者、研究者众多。自此时起,书法理论界通常将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天柱山、青州玲珑山上的北朝刻石通称为“云峰刻石”。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景点示意图
 
我国书法自古便有南帖北碑之争,清代以前,帖学甚盛,云峰刻石并不被人器重。直到清代嘉庆年间,由于书法家包世臣的推崇,使其名声大振,成了北碑的代表作。自此,北碑在书法界大倡,三尺学童,十室之社,无不习摹魏体。文士墨客更是纷至沓来,对魏碑的研究日见其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共有摩崖石刻40处(含2000年新发现的四仙刻石),其中,北朝21处,宋代8处,明清各2处,时代不明7处。除1处明代刻石在山阳,其余均分布在山阴与山顶。诸刻中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刻石影响最大、价值最高。

云峰山北朝摩崖刻石落款多为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任内遗迹,另有其子郑述祖《重登云峰山记》,为北齐河清三年题刻。其后的宋、明、清各代文人相继在此题字。

1957年7月,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莱州云峰山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山”称号,《郑文公下碑》被授予“中国书法名碑”称号。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郑文公下碑》,位于山腰底部,为山中诸刻之冠。巨石横卧,面向东,笔直如削,镌刻碑文。刊刻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刻面稍经加工,高约2.8米,宽约3.66米。碑文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之父郑羲生平事略,文多溢美。碑额“荧阳郑文公之碑,”正书2行7字,字径7-12厘米,用斩截的方笔书成,气宇轩昂。碑文字径5厘米正书51行,行29字不等,共1237字,仅4字部分或全部残灭,3字遭到破坏致残,字字法度谨严,遒劲秀美。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论经书诗》,在山北麓“虎头岩”北偏东13.3米处。石为不规则的三角状,高5.22、宽6.66、厚3.20米。未经加工。诗刻为魏书体,以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5厘米,共20行,行7—21字不等,计324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观海童诗》,在山北麓《耿伏奴题字》南偏东4.85米处。石呈不规则的三角状,高2.2、宽3.5、厚1.8米。刻面经过加工。诗刻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2厘米,共13行,行8字,计104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耿伏奴题字》,在山北麓“虎头岩”北偏西约10米处。刻字为魏书体,圆笔为主。字径6—10厘米,共3行,每行1、3、2字不等,计6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耿伏奴题字》刻于云峰山上,共“耿伏奴从驾”5字。从题刻位置、刻字大小等方面分析,作者地位卑微。刻石很不经意,布局歪斜。按当时的交通条件,郑道昭出游肯定会有一大帮属吏随从,刻石作者应该是下层属吏,也就是耿伏奴本人。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右阙题字》亭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右阙题字》,在山西峰东壁。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7—12厘米不等,刻5行,行3字不等,计16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粉笔描痕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之山题字》亭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之山题字》,在山之顶峰。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20厘米,刻1行,计4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粉笔描痕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当门石坐题字》,在山东峰“山门”南侧。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用圆笔。字径16—28厘米,刻3行,行4字不等,计9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山门题字》拍照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右侧是《山门题字》亭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山门题字》,在山东峰西壁右壁下部。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12厘米,刻4行,行3字不等,计13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左阙题字》亭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左阙题字》,在山东峰西壁左上部。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10—17厘米,刻2行,计7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重登云峰山记》,在山东峰西壁左上部,与《左阙题字》毗邻。刻字为隶书体。字径3.5—5.5厘米,刻20行,行28字,计533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郑道昭调离光州52年之后,三子郑述祖复为光州刺史,在云峰山、天柱山上先后留下的隶书刻石资料中,亦未明确指出《郑文公上、下碑》是由其父郑道昭书丹。郑述祖在《左阙题字》旁边,上石《重登云峰山记》。据《重登云峰山记》郑述祖所言,云峰、天柱二山是由郑道昭命名的,《天柱之山题字》、《云峰之山题字》由郑道昭本人完成。
《重登云峰山记》是一篇记游之作,《掖县志》认为是“莱人刻石记事”,祝嘉先生认为是郑述祖作文并书丹,“不过用莱人口气罢了。”所以有人认为这通刻石为文和书丹都不可能是郑述祖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欲界清都题字》,在山北麓。刻字为楷书。字径44厘米,刻3行,正文1行,计4字,题款2行,计13字。题字年代为明代天启丙寅年(公元1626年)。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欲界清都》,明代天启六年秋,莱州卫指挥同知李宗仪所书。“欲界”是三界之第一界,指凡人世间,“清都”为天帝所居之宫阙。走读云峰山,揽胜者借由这一块块在山间星罗棋布的奇石名碑,想象着前辈感念故人的情怀、纵古论今的胸襟和观海听涛的豪迈,也体会着“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的云峰刻石书法风范。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吉老题字》,共两处,均在山北麓。刻字均为楷书体。一处与《论经书诗》同石,字径12厘米,刻5行,行7字,计35字。题刻年代为北宋崇宁癸未年清明(公元1103年)。另一处在“斋亭”遗址北侧,只将最后一字“之”易为“岩”,其余,字数大小均相同。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吉老题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魏纾题字》,在山主峰北壁下部。刻字为楷书体。字径12厘米,刻7行,行6字,计39字。题刻年代为北宋崇宁癸未年(公元1103年)。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宋代游记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上两幅图是古代临摹的《观海童诗》。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石匠于仙题字》和《石匠于仙人题字》刻于云峰山上。这是云峰四山最拙劣的两处刻石,线条尖刻直露,结体无度,刊刻荒率,几不成字。作者显然就是识不了几个字的普通石匠。自北魏以后,云峰山不断有建筑、造像和刻字工程,这些都需要由石匠来完成,哪个石匠心血来潮,随手刻上几个字,是再正常不过的。至于什么时间完成,则很难断定,从风格上看要晚于北朝。

 

云峰山刻石 <wbr>《中国书法名山》

集魏体字诗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