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刻石 《九仙之名》

标签:
莱州云峰山摩崖石刻中国书法名山《九仙之名》 |
分类: 古迹石刻 |

云峰大殿,舒同题匾。

云峰山共有摩崖石刻40处(含2000年新发现的四仙刻石),其中,北朝21处,宋代8处,明清各2处,时代不明7处。除1处明代刻石在山阳,其余均分布在山阴与山顶。诸刻中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刻石影响最大、价值最高。
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他的《九仙之名》原来只找到6处,2000年,于施工过程中又发现了“四仙刻石”,现均已置于云峰殿的西厢“四仙之居”室内,进行保护。



《九仙之名题字》亭

《九仙之名题字》,在山主峰之阳。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12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8字。



《神人子题字》,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0厘米,刻3行,行4字不等,计10字。

“神人子乘烟栖姑射之山”



“列子乘风栖华之山”


《鸿崖子题字》,原石碎为3块。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8厘米,刻3行,行3字,计9字。

“鸿崖子驾鹄栖衡之山”


《赤子题字》,刻石碎为多块,存5块,存字已不完整。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11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仅存6字。

“赤囗子驾麐栖囗之山”


《安期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王子晋题字》同刻一石。刻字为魏书体,圆笔为主,间以方笔。字径12厘米,刻4行,行2字不等,计10字。

“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





《安期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王子晋题字》同刻一石。

《赤松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浮丘子题字》同刻一石。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兼以圆笔。字径10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10字。





《九仙之名题字》亭

《九仙之名题字》,在山主峰之阳。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12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8字。



《神人子题字》,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0厘米,刻3行,行4字不等,计10字。

“神人子乘烟栖姑射之山”


《列子题字》,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1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8字。

“列子乘风栖华之山”


《鸿崖子题字》,原石碎为3块。刻字为魏书体,方圆笔兼用。字径8厘米,刻3行,行3字,计9字。

“鸿崖子驾鹄栖衡之山”


《赤

“赤囗子驾麐栖囗之山”


《安期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王子晋题字》同刻一石。刻字为魏书体,圆笔为主,间以方笔。字径12厘米,刻4行,行2字不等,计10字。

“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


《王子晋题字》,在山之顶峰,与《安期子题字》同刻一石。刻字为魏书体,圆笔为主,间以方笔。字径9—13厘米,刻5行,行2字,计10字。



《安期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王子晋题字》同刻一石。

《赤松子题字》,在山之顶峰,与《浮丘子题字》同刻一石。刻字为魏书体,方笔为主,兼以圆笔。字径10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10字。


前一篇:云峰山刻石 《中国书法名山》
后一篇:汉画石拓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