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楼山石刻 凌烟崮

标签:
崂山石刻华楼山凌烟崮灵烟崮 |
分类: 古迹石刻 |

凌烟崮,又称灵烟崮,位于华楼山西部。上图中间的垒石山即是。

凌烟崮又名“灵烟崮”,华楼山十四景之一,在崂山奇峰异石中颇负盛名。该石崮虽不高,但崖壁陡峭难攀。崮顶是平石台,约20平方米,有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坑,分别像锅、像盆、像碗、像勺,摆列有趣。为观景佳地:东,石峰错落,竹树葱茏,隐隐露出庙宇殿角,深邃清幽。西,群丘起伏,村落棋布,辽远开阔。北,崂山水库绿波潋滟,远山如黛,和谐优美。南,“夕阳涧”和“南天门”高山大壑互相映衬,构成奇观。崮底部的石洞,为著名道士“云岩子”刘志坚的坟墓。洞门上方刻“灵烟坚崮”,“永丘之坟”;门旁刻“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道士们还在门前横置一根石条,上刻“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

题刻“灵烟坚固”。

题刻“永丘之坟”。

题刻“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从时间上看,是1936年沈鸿烈修建华楼山公园时重建过。
刘志坚,号云岩子,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人,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五月二十日。刘志坚自幼不通文墨,但为人倜傥,办事干练,曾在元永昌王(即英王)府掌管鹰房,兼办外务,故有刘使臣之称。他于33岁时弃家入道,初以东平县仙天观道士郭至空为师,郭曾对其教诲曰:“闻汝善养鹰,学道亦不异是,锻去生犷野性,屏去一切尘念,久之调服,自然入道。”刘志坚心领神会,遂历经邹、滕、沂、莒各县,寻访云明,讲明心要。后赴崂山,见景色殊异,云光变幻,喜曰:“我与此山有缘”,遂居于崂山西麓之华楼山一带,潜心苦修,在此成道。
据【元泰定三年云岩子道行碑】记载,刘志坚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居此修行,洞明真人祁志诚闻之,特赐“云岩”为号。元大德八年,敕封“崇真利物明道真人”。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十七日,端坐而逝,年65岁,葬于崂山凌烟崮,当地吏民不期而来会葬者甚众。刘志坚去世20年后,其门人拟在其结茅庐处建华楼宫。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刘志坚的门人黄道盈亲诣京都,恳请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为刘志坚撰写碑文,记述其苦修的一生。碑文中引用了刘志坚的一首自述诗:“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劳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力气。”是他艰苦修行的真实写照。元泰定二年(1325年)创建华楼宫时,遂将这座《云岩子道行碑》立于宫内院中,碑文今仍存,其中记述刘志坚之事迹甚详。
另外,【元泰定三年云岩子道行碑】中提到的:”东至即墨之鳌山,私喜机会在是矣!即山麓南阿石窟立志,虎狼旁午,人皆危之...今清虚庵是其处也。最后结茅上华楼,今碧落万寿宫是也。"
清虚庵应该是崂山水库东岸的黄石洞,即“黄石宫”。那里的摩崖上明确刻有“清虚庵”,且摩崖下有三个石窟。清虚庵可能是黄石宫的前身,或曾并存。从清虚庵到华楼宫很近,经华楼古道步行上山约一小时。

题刻“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

凌烟崮在崂山奇峰异石中颇负盛名。该石崮虽不高,但崖壁陡峭难攀。大石垒迭形成石崮。四周陡峭,危不易登,人从峰东窄径西去,数十步便到路尽头。石壁上有人凿脚窝五六处,须手攀脚蹬始能登上,下临深渊,偶一失慎,便会粉身碎骨,十分危险。崮顶为一平台,台上有大石,上凿一洞,洞旁有砖砌坟墓一座,此坟名“老师父坟”。
元代朱铎有《灵烟崮》七绝一首:“峻轞怪石锁山烟,飞渡此间不老仙。传得祖师衣钵在,不知寒尽不知年。”元代王思诚也有《凌烟崮]
》七绝一首:"
巨壁千仞上凌烟,石椁深藏羽化仙。自是开山第一祖,悠悠此去几千年。"

这是崮顶上的石洞,内可容人,有修凿的痕迹。很像练功的石窟,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活死人墓"。
清代道士潘昶(字广明,台南青阳道人)撰《金莲仙史》,是演绎全真教有关人物史迹的章回体小说。小说共二十四卷,叙述了南宋咸阳人王重阳遇钟离权、吕洞宾二仙点化后,在陕西省户县祖庵镇修"活死人墓"以修道,后往山东宁海度化了马丹阳、孙不二、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七位弟子,创立全真教。后七真又各创立门派,广传全真教。丘处机又受成吉思汗召见,赐掌天下道教,全真教臻于鼎盛。后元世祖忽必烈对诸仙真又各加以敕封,众仙升天聚会。该书描绘道教事迹,力求"朝代、地址、年月、姓氏悉斑斑可考,从而给人一种可信的感觉,不失一部研究全真教史的著作。
活死人墓位于古都西安市区西南40公里处,距重阳宫还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宫中,今属西安市户县祖庵镇。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
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凌烟崮的顶上是一平台,除了老师父坟和石窟外,地上布满了大小石穴,应有上万年的历史了。
找个人作参照物,就可知道石穴的大小了。
明代蓝田所题:“嘉靖癸己九月,前侍讲陈沂,前御史蓝田同游诸峰。凡五日至此,兴复不浅,侍御弟因亦在”。南天门处有相似的题刻。

游人乱刻“灵烟坚固”。

石崮东南侧题刻:“灵烟坚固,曲道明判,云岩子上石,张志通”。“孙真人作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也是一种修行!


“灵烟坚固”四个字有点精灵古怪,像炼丹的火,又像火炼的丹。


孙真人孙不二(公元1119--1182年)。孙姓,名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丹阳之妻,生三子。金大定七年,王重阳住其家,以"分梨"为喻点化孙不二与马丹阳。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王重阳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后修道于洛阳凤仙姑洞,六、七年丹成。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孙不二,兵圣孙武子后裔。大定二十二年于洛阳飞升,元世祖至和六年(1269)赐封"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她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清净派,简称清净派,孙不二也成为后世坤丹道法之祖。

“灵烟坚固”四个字有点精灵古怪,像炼丹的火,又像火炼的丹。

题刻“海山环秀",
明代即墨县县令杨方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