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2016-03-31 15:30:49)
标签:

崂山石刻

华楼山

南天门

分类: 古迹石刻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华楼宫前为南天门,突岩兀立,东西南三面皆深壑,四面环山,俨然耸立,极为壮观。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题刻“聚乐处,江右邹善书”。镌于南天门峰顶巨石上,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时书。“聚乐处”三字是草书写法,看到时难以辨认。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清代即墨黄肇颚的《崂山续志》、原青岛博物馆研究员王集钦的《崂山碑碣与石刻》都认为是“最乐处”。就在2018年秋,朋友李继伟老师告知,他与朋友考证出来是“聚乐处”。我很高兴,特将此处做了更正,由最乐处”改为聚乐处”。
李继伟老师:“至此,邹善此题刻可做定论,众论著皆误,聚乐处”当无异议矣,较之最乐处乐乐处极乐处’ 更富诗意,于理更通。”

华楼山第一之风采,以南天门为最。南天门位华楼宫之南,东西南皆临深壑。处其上,可北看华楼诸崮,西南望石门,南观五龙,东眺梳洗楼,秀峰环列,如展画屏。而东南一面巨峰一带重峦迭嶂,似千万枝剑戟,高插云端,景色尤奇。又有传华楼为凤形,山不高但峰峦、岩谷、洞窟、仙迹、泉石无有不具,而其神秘之处更为其他山所不比。站在南天门的平台上,自东向西会看到华楼的几座山崮巍峨耸立:最东为华表峰,又称聚仙台,为崂山三大奇石之一;华表峰往西为松风口,最高处为高架崮;再向西则为王乔崮,这个崮上面住的是神仙,相传古代仙人王乔曾在此崮顶吹笙以游,故名。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有《王乔崮》七言绝句:“仙子吹笙何处游,碧天明月几千秋。谁知万叠崂峰顶,犹有遗址在上头”;王乔崮再西,应为玉女盆。玉女盆之西则为凌烟崮,为华楼神秘莫测之地。而最能代表此佳处的当为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所题,其题为“聚乐处”。
 
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南天门,在华楼前,砥石如台,乔松之荫人大如屋,居高而平,崖特出,坐卧其中,东南望巨峰诸胜,迥然心目。”万历《即墨志》“在华楼之南”。《崂山续志》“赵守道题‘华楼胜览’四大字碑。碑今仆,只余‘胜览’二字。邹提学题‘聚乐处’三字镌地上。”新编《崂山志》“在华楼宫前,为华楼宫之南的一座名峰。”元人王思诚品为十二景之十。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题刻“与蓝北泉自高崮步至此,石亭陈沂。千户周魯、承差赵云鳯及北泉弟因至。”陈沂题,篆体。
 
按记载分析,应该是在嘉靖癸巳年九月,这一行人同游至此。相似的旅游留念题刻,在巨峰白云庵、仰口狮子峰、鹤山遇真宫、上清宫、明霞洞等处均可见。其中“高崮”可能是“高家崮”;“及”字可能是繁体“﨤”字。红漆已经描乱了,会误导人。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城里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之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享年79岁(虚岁)。
蓝田一生著述颇丰,遗有《蓝侍御集》《北泉集》《东归唱和》《白斋表话》《南征题稿》《西巡题稿》等诸多作品。
蓝姓在即墨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据《即墨蓝氏族谱》记载,远在北宋时期,蓝姓在即墨就已是右族了,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旧志的将材篇中,元代即墨籍的将材共有12人,蓝姓就占11人,其中品阶最高的是武义将军、总领监军蓝珍,最低的武职也是百户。蓝氏祖茔在今北宅镇蓝家庄附近,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佼佼者除蓝章、蓝田父子外,还有蓝再茂、蓝深、蓝润、蓝延、蓝用和、蓝顺方等。因此有民谣曰:“九水九曲九道弯,九个御史下河南”的趣闻传世。
蓝田弟兄三人,他是老大,老二蓝囦(古同“渊)、老三是蓝因。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华楼山凌烟崮也有一处类似的题刻,明代蓝田所题:“嘉靖癸己九月,前侍讲陈沂,前御史蓝田同游诸峰。凡五日至此,兴复不浅,侍御弟因亦在”。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题刻”重阳洞“。南天门上,陈沂题刻旁有一人工开凿的小洞,名重阳洞,因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而得名。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题刻“重阳洞”西约5米远,有一小石洞。以前可能也储藏过道士遗蜕。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洞北,亭子下方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颖泉)的题刻:“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

邹善,号颖泉,明江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江右人。嘉靖年间进士,累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万历年间授太常卿致仕。邹善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在太平宫和狮子峰留有《眠龙石》和《明明崖》五言绝句。在华楼山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及题刻“仙岩”、“最乐处”等。在他撰写的《游劳山记》中对崂山胜景留有“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之精辟评语。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亭子北面摩崖上还有一题刻“披云”,“可庵立”。

我分析,此题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南天门地势高耸,周边有时会云缠雾绕。第二是纪念道士宋德方“披云真人”。
宋德方(1183—1247),字广道,号披云,莱州掖城(今山东掖县)人。宋德方虽非山西籍人,但一生主要活动于晋地,在晋地传播全真道教很有影响,他的宗教理论和实践是三晋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宋德方很小就从刘长生(即长生子刘处玄)为道士,继而师事丘处机,是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随丘处机西游大雪山晋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人之一。西游归来后,随丘处机驻燕京(今北京)之长春宫,为教门提点。元太宗九年(1237年),遵其师丘处机的遗志和嘱托,来到平阳玄都观,总管刊刻《玄都道藏》,他亲历晋地的管州(今静乐县),上党、太原、晋南等地,搜罗亡佚,历时近十年,刊成全藏。又在莱州神山开九阴洞,建立道教言观,成为一代有影响的道教宗师,被尊为“天师”。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即《玄都道藏》大功告成之时,被赐号“玄都至道真人”。至元七年(1270年),即他辞世后二十三年被追赠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著有《乐全前后二集》。
 
另外,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宋披云(即宋德方)在太原西龙山传道时,收了道士祁志诚为徒弟,宋披云给祁赐号"洞明子",祁志诚后来得号"洞明真人"。据说,刘志坚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居此修行,洞明真人祁志诚闻之,特赐刘志坚“云岩”为号。元大德八年,刘志坚被敕封“崇真利物明道真人”。不知是否可认为,刘志坚是宋披云的徒孙。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南天门东,路边一巨石之上有一题刻:“万壑松声,涿人方升题”。字未描红,不明显。作者明代杨方升曾是即墨县县令,他在华楼山留下了多处石刻,还曾陪同邹善游崂山太平宫。

华楼山石刻南天门


南天门西南石崖上还有一石洞,内有一瓷盘画像,不知是哪位道士真人,可能瓷盘后封有遗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