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024-04-19 09:27:53)
标签:

教育

高三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哲学绪论

1、哲学的含义及产生:本义——爱智慧追求智慧。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具体学科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重点掌握一下)

5、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点掌握)

6、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重点掌握)

7、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马哲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哲的核心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二.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己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重点掌握)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相结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联系的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重点掌握)、系统与要素。

2、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2)发展的实质(3)量变质变(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重点掌握)(4)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3、矛盾观:(1)矛盾的内涵,对立统一,特别是同一性。(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注意:哲学去年考了主观题,今年应该是以选择为主,以上内容一定要理解。

五、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1、实践观:(1)实践的内涵与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

2、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及特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经常考,重点掌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注:认识论前年考了主观题,今年考主观题的可能性不大,但选择题定会涉及到,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掌握理解。

六、社会历史唯物辩证主义

1、历史观:(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5)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价值观:(1)人的价值及对人价值的评价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人生观: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1、文化的功能:(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对政治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3)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注意:文化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呈现。(P92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4、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含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还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精神类的东西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其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其他精神是民族的集中表现(体现),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3)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7、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3)态度: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8、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人民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2)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3)坚持马克思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9、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0、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