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2018-12-06 17:32:30)
【摘要】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概念的界定,哪些内容适合接受式学习,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式学习,哪种情况下两种教学方式要相互融合,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在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式学习”隆重的被推上了课堂的主席,有的老师把探究式学习当作惟一合理的学习方式,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不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各类知识的特殊性,一律让学生先进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此情况,我谈几点看法。
接受式学习主要指通过教师讲授或者是学生自学直接接收间接知识。采取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记忆、理解。接受式学习由于传授知识的信息数量多,速度快,所用时间少,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钟爱。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这样,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有以下明显特征:开放性、自主性、问题性、激励性、实践性。
二、选择恰当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无论是探究式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只是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方法,至于采用何种方法,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我们尽量让学生去探究,不适合探究的我们也不必强求,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让学生学习。
(一)适合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
1.规律性强的数学知识。如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教师可以先创设与规律有关的问题情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
(二)适合接受式学习的内容
1.规定性的数学知识。很多数学术语和概念,如质数、合数、因数、倍数、比、比例、长方形、正方形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竖式算法,十进制计数法等;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它们的定义或内容,前人已经作了准确刻画或规定,这些知识,学生只需从课本或教师那里接受过来即可,而无须用探究的方法去获取。2.难度大的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枚举法、方程法、筛选法、转化法等,学生当然可以利用动态的、探究的方式获取,但学生同样可以通过静态的、模仿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而习得。有些难度大的数学思想方法,传授比探究来得省时、省力、高效,就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解说传授给学生。
(三)接收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互作用,互相融合。
不存在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也不存在纯粹的探究式学习,探究的最终目的之一要使学生接受知识,如果光探究不接受,那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课堂就是低效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只存在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问题,存在两者之间如何把握平衡“度”,使之和谐发展。例如《年月日》的教学中,一教师是这样上的:(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年历卡,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2)小组合作,观察、交流。(3)反馈。(4)研究年和月的关系。(5)月和日的关系。(6)大月小月的教学。(7)二月份的天数究竟有没有规律。(8)计算一年有多少天。(9)师生共同小结梳理。其中前(5)第(7)、(8)都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总之,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功能,也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只有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光明日报出版社
湖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