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2018-12-06 17:15:11)
标签:
教育 |
[案例背景]数学是一门逻这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一些逻辑的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但体现于知识的相同领域中,也体现在知识的不同领域中,既体现了知识间的横向对比,也体现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都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说学习数学好比上楼梯,需要步步踏实,大部分的知识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鉴于数学知识这样的特点,学习新知识,我们用到最多的一种方法便是转化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转化,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己知问题,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化新为旧、化难为易等。2011版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基于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暗线教学目标既数学思想方法势在必行,而转化思想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下面我将通过案例还说明。
[案例描述]
师:“你们能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狗比小猫多几只?”
1.以6小狗与2小猫为例
生:我们看到2只小猫与6只小猴来站队了。
师:如果把两只小猫看成一个1份圈起来,观察小狗有这样的几份?你也能上来圈一圈吗?
1分钟过后
师:如果小猫有2只,小狗有10只,或者12只,20只呢,小狗是小猫的多少倍呢?
生:……
师: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呢?
生: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看这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它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又来了一只小猫,小狗与小猫的只数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你们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并汇报。
师:对比观察,为什么同样是6只小狗,一会是小猫的3倍,一会是小猫的2倍呢?
生:开始是2只小猫与6只小狗比,后来是3只小猫与6只小狗比,小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师:虽然都是6只小狗。但每一份的只数不同了,即标准量不同,倍数关系也不一样。
(三)
师:3只小狗与10只小兔存在什么关系呢?动手摆一摆,为了清楚看出两个量之间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怎样摆?
生:一组一组的摆。
生1:我发现不是倍数关系。
师:下面小组合作,通过摆,使用添一添,减一减的方法,使得摆出来的小猴与小兔子具备倍数关系
生2: 我们组减少1只小狗,10只小兔子,2只小狗,小兔里面有5个2只,小兔子的只数是小狗的5倍
生3:我们组增加2只小兔,12只小兔子,3只小狗,小兔里面有4个3只,小兔子的只数是小狗的4倍.
生4:我们组减掉7只小兔,3只小狗,3只小兔,小兔子的只数是小狗的1倍。
…….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倍与乘除法有紧密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摆一摆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新知“倍”与旧知“几个几”建立起关系,将倍的知识转化成成或者除的关系,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倍”的含义。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孩子遇到稍微繁杂的题就变得没有头绪,无从下笔,但是再难再复杂的题目也都是有一个个小结构的问题组织而成,它们有自己的结构存在,有自己的规律,只要掌握恰当的思维方法,定能打开难题难题的大门。代数学之父韦达说: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策略会给你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清楚地向你建议该怎么做。
3.化数为形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具体的事物是出现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之前的,人类慢慢的发展成为用形象的符号记事,最后才有了数字。很多知识都是从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一般来说需要借助于直观。华罗庚说: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因此将抽象枯燥的数学转化为形,借助形来认识学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曲面图形面积学习的主要思想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宽更广的层次,形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化的思想无处不在,它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始终,是数学的精髓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转化的思想方法,更好的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