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科《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15-01-21 21:23:33)
分类: 高效课堂

科学学科《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申老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指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教学中我所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先放手让学生去做,由现象明显到不明显,由教师示范、扶着到学生模仿、半独立设计实验验证,再到后来制造声音放开,促使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状态。

    同时,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过程。本设计通过猜想调出学生原有经验,经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建构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本设计通过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实验和借物观察,经过亲身体会与设计,归纳推理实验现象,提取共同特征,从而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三册“声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方面: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一些学声音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以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质疑法、发现法、假设验证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借物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四、技术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

    橡皮筋、尺子、塑料片、气球、盒盖和小槌、玻璃瓶、音叉、豆子、纸屑、乒乓球带细线、记录单(见附表)

2、教师演示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一套、音叉、水槽、相关视频与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多种物体发声现象的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播放自然界声音视频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声音,你们有哪些问题?

预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传播、噪音、声速……

对策:梳理板书学生问题,不做过多解释。

3、提炼学生发言,你认为应该最先研究哪个问题呢?

过渡:教师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其他问题,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板书:声音的产生)

(通过创设情境,洞察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

二、进行猜想

谈话: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预测:学生会说出拍打、摩擦、碰撞、敲击、弹拨等方法

对策:教师进行梳理板书,不做过多解释。

(调出学生原有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下面学习,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三、观察发现,形成假设

过渡:是不是像同学说的那样呢?我们就让物体发声来研究。

1、认识材料

谈话: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研究材料,你们能让这些物体都发声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先说一说,不动手做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方法

师小结:原来,像我们同学说的摩擦、碰撞等都是发声的方法。

2、观察实验:按照学生自己的方法让每一种物体发声,同时观察这几种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并做好记录。

物体名称

方 法

    发声时的现象

橡皮筋

手撑开,弹拨

来回抖动

尺子

伸出桌边,手向下压

上下晃动

塑料片

用嘴吹

塑料片抖动

气球

吹鼓,放气

气球口抖动等、或不明显

锯条

锯物体

手麻或不明显

盒盖

小槌敲打

不明显

玻璃瓶

用嘴吹

不明显

 

 

 

 

3、思考讨论:你们观察的物体相同吗?使物体发声的方法相同吗?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点?

4、学生回答:它们发声时都在上下或来回地动。

小结:科学上将这种动态称之为“振动”。

由此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形成假设:橡皮筋、尺子、塑料片、空气等振动产生声音。

四、实验验证

过渡:刚才敲盒盖、吹塑料片和瓶子时,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微妙的变化,有的同学却没有看到。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分析教师进行演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示范填报告单:

2、学生设计实验

    谈话:对于刚才发声时现象不明显的物体,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这样想个办法,借助别的轻小物体,让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明显的现象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备用材料,你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法

交流与分析

学生实验研究

汇报交流:锯条、盒盖、玻璃瓶、音叉等发声的方法、现象

3、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谈话:通过验证,(教师板书梳理)我们进一步归纳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谈话:(出示铜锣)敲击铜锣,铜锣会发出“铛、铛……”的声音。怎样让声音立刻停下来,为什么?

学生解释方法及原因

2、体会人声带的振动

谈话:人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吗?

学生模仿一种声音体会。

交流回答:是人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进行保护嗓子教育: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不能长时间的读书、唱歌,要让声带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资料证实其他动物发声原因(机动,如果时间紧,可留课下阅读)

谈话:自然界中还有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教师展示图片、文字(昆虫、哺乳、鸟类)资料,证实结论。

学生阅读、填写报告单

六、布置作业

1、谈话:今天我们用大量的实验与资料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记录单,交上来。

2、用身边的材料每人制造一种声音,看看是什么在振动?但有一个规则,不能和今天的实验重复。

结束语:请把材料放进托盘里,下课——哨声——转身——老师再见!你们课下看看口哨是咋回事。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课上实验报告单的评价

二、通过制造声音,比较他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是否达到目标。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材料有序呈现,顺应与激活思维

2、借物观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