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15-01-21 21:23:33)分类: 高效课堂 |
科学学科《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以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质疑法、发现法、假设验证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借物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四、技术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
2、教师演示材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播放自然界声音视频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声音,你们有哪些问题?
预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传播、噪音、声速……
对策:梳理板书学生问题,不做过多解释。
3、提炼学生发言,你认为应该最先研究哪个问题呢?
过渡:教师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其他问题,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通过创设情境,洞察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
二、进行猜想
谈话: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预测:学生会说出拍打、摩擦、碰撞、敲击、弹拨等方法
对策:教师进行梳理板书,不做过多解释。
(调出学生原有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下面学习,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三、观察发现,形成假设
过渡:是不是像同学说的那样呢?我们就让物体发声来研究。
1、认识材料
谈话: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研究材料,你们能让这些物体都发声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先说一说,不动手做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方法
师小结:原来,像我们同学说的摩擦、碰撞等都是发声的方法。
2、观察实验:按照学生自己的方法让每一种物体发声,同时观察这几种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并做好记录。
物体名称 |
方 法 |
|
橡皮筋 |
手撑开,弹拨 |
来回抖动 |
尺子 |
伸出桌边,手向下压 |
上下晃动 |
塑料片 |
用嘴吹 |
塑料片抖动 |
气球 |
吹鼓,放气 |
气球口抖动等、或不明显 |
锯条 |
锯物体 |
手麻或不明显 |
盒盖 |
小槌敲打 |
不明显 |
玻璃瓶 |
用嘴吹 |
不明显 |
|
|
|
3、思考讨论:你们观察的物体相同吗?使物体发声的方法相同吗?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点?
4、学生回答:它们发声时都在上下或来回地动。
小结:科学上将这种动态称之为“振动”。
由此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形成假设:橡皮筋、尺子、塑料片、空气等振动产生声音。
四、实验验证
过渡:刚才敲盒盖、吹塑料片和瓶子时,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微妙的变化,有的同学却没有看到。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分析教师进行演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示范填报告单:
2、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法
交流与分析
学生实验研究
汇报交流:锯条、盒盖、玻璃瓶、音叉等发声的方法、现象
3、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谈话:通过验证,(教师板书梳理)我们进一步归纳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谈话:(出示铜锣)敲击铜锣,铜锣会发出“铛、铛……”的声音。怎样让声音立刻停下来,为什么?
学生解释方法及原因
2、体会人声带的振动
谈话:人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吗?
学生模仿一种声音体会。
交流回答:是人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资料证实其他动物发声原因(机动,如果时间紧,可留课下阅读)
谈话:自然界中还有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教师展示图片、文字(昆虫、哺乳、鸟类)资料,证实结论。
学生阅读、填写报告单
六、布置作业
1、谈话:今天我们用大量的实验与资料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记录单,交上来。
2、用身边的材料每人制造一种声音,看看是什么在振动?但有一个规则,不能和今天的实验重复。
结束语:请把材料放进托盘里,下课——哨声——转身——老师再见!你们课下看看口哨是咋回事。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课上实验报告单的评价
二、通过制造声音,比较他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是否达到目标。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材料有序呈现,顺应与激活思维
2、借物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