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文学绘本 |
分类: 多爸读绘本 |
20150529
http://s14/mw690/003WIbWigy6SGdUIc33ed&690
一个人坐车去千里之外办事,刚刚看完《旅之绘本8》(日本),紧接着就看《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倒也非常应景。一个人的旅行,有安野光雅的好书相伴,显得不那么孤单了。
【绘画,是一辈子的事】
作者的人生随笔《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写于2011年,《旅之绘本8》创作于2013年。两书都由新星出版社于2015年4月出版。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从头到尾读、颠来倒去读、随意翻翻读,非常有趣。
安野光雅于1926年3月20日出生在日本岛根县津和野町,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是享誉世界的绘本大师。在他87岁高龄时出版了《旅之绘本8》(日本)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他集毕生功力于一书的重量级作品吧。
安野光雅说:“大家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为国籍不同、人种不同,便觉得自己与别人的生活不同。这让我有了创作《旅之绘本》的想法,用这套书描绘千人千样的生活。”
《旅之绘本》系列的创作,前后经历了36年,从51岁的中年到87岁的老者,中间增加的,不仅是创作的功力,还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生阅历。看《旅之绘本8》(日本),更加觉得画得精致、老道。
大胆猜测一下,日本篇的策划,应该在1977年就开始了吧?只是因为越是熟悉的就越谨慎,以至于把日本篇留在了最后。书中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在《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中描绘的童年故乡记忆,几乎一模一样,把文字和图画对照起来读,加深了读者对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社会的了解。
#火车#
作者出生的地方叫“今市街”,距离津和野的火车站仅10分钟路程。于是,铁路出现在了封面上,出现在扉页。第一页上作者划着小船来到了小渔村,能否猜测,童年时期的作者家周围,有很多渔民?
#爬树#
上小学前,作者常到一间木屐店后面的荒地上玩。茅厕旁边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有一次爬树,踩断树枝摔了下来。于是,在第9个画面中描绘了津和野的街道,最右面有一个爬树的小男孩。
#围棋#
作者家是经营旅店的,父亲经常去钓鱼,酷爱下围棋。作者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总爱下围棋,我却连半点规则都不懂。长大后我终于懂了,想和父亲下一盘棋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在书中,有人在钓鱼,还有一幅1952年吴清源参加十番棋的棋谱。不仅呈现了日本的围棋传统,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在。
#游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那年冬天日本军攻克了太原,在津和野的长峰钟表店门口,竖起了一块写着“太原陷落”的大字牌子。在作者的记忆中,游行队伍敲锣打鼓,挥舞着日本国旗。而在《旅之绘本8》中,也有游行的队伍,反倒是举着长长的灯笼,西洋管弦乐队吹奏着进行曲,一点都看不出战争的样子。看来,作者是刻意回避了战争的场景。
#街景#
作者的哥哥在宇部明治大街上开了一家鱼铺,哥哥入伍后,店铺就只有嫂子娟枝打理。作者就到哥哥家帮工了两年。鱼铺周围,有裁缝店、点心店、澡堂、铁皮作坊、小酒店、支那面条摊、派出所、“见初座”小戏园子。作者在随笔中说:“毕竟记忆中的这些往事,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于是,这些街巷的记忆就流淌到画笔上了,在书中,一间间店铺排列开来。
#伐木#
“战时,津和野一带山上的松树和杉树金属被伐……锯好的原木几乎全部被运到宇部或九州的煤矿里去做坑木……那时聚过上下大兴煤炭和钢铁生产,一门心思地造武器。”于是,在《旅之绘本8》中出现了伐木工、运木头、木头堆栈。
《旅之绘本8》的结尾,附录了作者专门写的说明文章,取名《没有电的时代》,作者说:“从一开始,我就想在这本书中描绘出我孩提时代的日本,用现在的话说,我想画的是一个节电的世界。”岂止是节电,还有和平,作者没有明说而已。
【绘画,是孤独的旅行】
常有人问安野光雅,“您成为画家的契机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没有一点画画的遗传基因”,“光靠‘契机’可成不了画家”,“喜欢画画也没什么不可思议的”。看来,安野光雅能够走上绘画的道路,“喜欢”是最根本的动因。家境虽不富裕,倒也算不得拮据,父母任着他选择自己的爱好。
“战前,相亲时只要听说男方是画画或写小说的,这桩婚事就彻底没戏了。”在那个特殊年代,画画简直等同于不务正业。作者能够坚持下来,一定非常不容易。
作者出生于3月20日,是全班的“老幺”。“这个差距知道上了小学五年级才渐渐缩短。”“没当过‘老幺’的人,恐怕难以体会‘不服输’的感受”。“现在赛跑不是叫你们去争第一,而是要让你们懂得:长大后得了第一名不能骄傲,得了最后一名也不必沮丧,尊严是最重要的。”在作者看来,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那时,只要我知道哪里住着一位画家前辈,不管对方是谁我都会去拜访。幸运的是,前辈们都没有拒绝我。现在想来,我那会儿还真是喜欢画画啊。”何止是喜欢,简直是执着,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了。
不服输,坚持,始终投入激情,才可能有跨越多年的《旅之绘本》。1977年《中欧篇》,1978年《丹麦篇》,1981年《英国篇》,1983年《美国篇》,2003年《西班牙篇》,2004年《丹麦篇》,20**年《中国篇》,2013年《日本篇》。
十八岁元旦,作者毕业了,“再一次如那无根的浮萍,我被时代大潮推向了九州的煤矿。”回顾作者的青少年生活,在时代大潮中起起伏伏,就像孤独的浮萍一般飘荡。好在,作者心中有着对绘画执着的爱,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根须早就扎入泥土很深很深,只待局势平定、社会发展,作者的事业立刻就得到了发展。
“通往幸福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对一般人而言,有钱是幸福的。画家是没有经济地位的职业,但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对于作者而言,确确实实是幸福的事。
【绘画,不需要解读】
《旅之绘本》出版后,有人批评说:“书里一个字都没有,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看画展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欣赏一幅画没满30秒就急匆匆寻找文字注解。听音乐的时候,总想用语言来描述旋律对应的场景。其实,相对于语言的具体描述,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很多时候,真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音乐、绘画何须“懂”。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一旦变成了书面的文字,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语气和互动场景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所以,绘画是不能进行精确解读的。《旅之绘本8》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故乡,一旦用文字描述,一定非常不精准,也绝对地无趣。相比之下,纯粹的画面倒是“忠实”刻录下了作者的记忆。作者认为:“美或不美,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看的话,美其实无处不在。”于是,我们看到了作者脑海中的记忆,从脑到手,从手到心,一起感受作者故乡的美。
绘画体现出的,是作者心目中间的美。这种美,并不会单纯对应记忆的真实性;这种美,是作者解读过后的再创作;这种美,是纯粹的美,无关乎教化。作者认为:“是否愿意从绘画中得到教化是每个人的自由。过去没有文字时,确实存在这种有教化意义的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画一定是好的。”
有人问过安野光雅:“为什么和真正的苹果相比,画上的苹果看起来总是更好?”书中,作者没有给予明确回答。想来,画上的苹果一定会比真正的苹果好看,因为笔端呈现的,是记忆中的苹果,而不是真实的苹果。向往美、记住美、再现美,这应该是绘画的基本功能之一吧。
作者在德国教堂观看婚礼的时候,忽然明白:“掉眼泪的那位一定是新人的母亲——平日里我们只顾比对东西方的不同,但仔细一想,还是相同之处更多。东方和西方,同样有雾也有彩虹,雨同样落下,屋顶同样像伞一样遮风挡雨。”于是,这一套《旅之绘本》,忠实记录下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当然可以从细节之处挖掘各种各样的典故出来,这一点都不妨碍作者想要记录世间美好的最初想法。
安野光雅造访西湖边西泠印社时与一枚古朴的印章失之交臂,此后请人订制了一枚“云中一雁”。云中,有一只孤雁。虽然离了雁群,却仍在飞翔。像安野光雅这般的大师,于人群中遗世独立的旅者,终究停不下脚步。至于是否于世人面前展现出傲然身姿,想来一点都不要紧了。
在《旅之绘本8》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回不去的神话般的故乡。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一呈现了出来,又刻意回避了战争对社会及民众带来的伤害。1930年代的日本,是整体向上的社会氛围,也是为战败埋下祸根的时代。
通过安野光雅的笔端,我们认识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日本社会,进而也能对人类文明及现代化进程的多面性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吧。
2001年3月20日,在津和野曾经的伐木工厂位置上,安野光雅美术馆开馆了。非常向往,能有机会探寻一下,亲眼目睹作者如神话般的记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