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星如雨star
星如雨sta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9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芬与《鹃失啼》

(2019-03-09 20:51:09)
标签:

杂谈

文/张东海

李芬,清代道光元年( 1820)生,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乡阁底保人氏,字云谷,晚年号香积翁。二十五岁考中邑庠生(秀才) ,数次秋闱不第(未中举),在宝鸡县衙任书记吏,晚年办私垫培养的弟子成为人才的很多,其中的弟子王遇隆光绪五年(1877)中举。 李芬在乡里威望颇高,担任建庙、筑堡的会长。

当他七十寿诞时知县赵乃普亲书寿匾祝贺,此匾仍保留在其后裔家中。李芬存世文稿,流传至今的有《计日志》、《国初名墨》、《东崖课稿》等 ,其中保存着一些珍贵的科举资料,而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他手抄的党崇雅的诗集《鹃失啼》。一九八五年,宝鸡县准备新修县志,在征集各类素材中,发现了保存在李棻后人家中的此册诗集。

中国古代史中,党崇雅是为官历经三朝的人物,在明末清实政坛上地们显赫。《清史稿》、《清史列传》和《宝鸡县志》等记载:党崇雅在明朝崇祯年间曾官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明朝灭亡时官至户部督饷侍郎。曾在甲申之变依附过李自成大顺政权数月,清军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七月降清,九月调任刑部左侍郎,主持编撰《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五年(1649)任刑部尚书,顺治八年调任户部尚书,曾赐少保兼太子太保,光大夫,食正一品俸。顺治十二年千老侄仕,又被赐予太保兼太子太傅。党崇雅归里回到宝鸡老家不久,即隐居宝鸡西山太平堡佛岩寺旁的意先居别墅山洞中,后于康熙五年(1666)病逝。李棻抄录的《鹃失啼》诗集,正是党崇雅晚年在宝鸡西山隐居时撰写成集的。

《鹃失啼》诗集中,有党崇雅写给他的女婿李时灿(字坦石)的诗句,表达自己虽然丧失爱子,但有此佳婿继承事业的欣慰。党崇雅 的儿子党恂如,与李时灿在顺治八年同年中举,后来因病夭折。李时灿以举人资格赴京大挑,被任命为江都县(在今 江苏省扬州市)知县。正是这种翁婿关系,李时灿才能将党崇雅的诗集保留传予其后代。李棻抄录的《鹃失啼》,是清代咸丰五年(1855)用正楷字书写,字体一丝不苟,整洁干净,显然是在一种崇敬的心态下所抄。要棻写了一篇序言与诗集前端:“诗以言志。凡身所履之地,与所处之时,艰难险阻,抑郁无聊,口所不能宣者,而诗皆足以达之。是诗为发抒性情之具,抑即为觇验人品之券也。于姜先生,我邑名人,大明臣子,其委身以事怀宗也,累官至户部尚书[侍郎],人臣之荣。不可谓不极矣,而际遇亦不可谓不艰。比年以来,群贼蜂起,进思退补,交瘁心力,惟以恢复社稷为任,孰意天心不佑,未几年而河山一改。人臣履极尊之地,当鼎革之时,满腔愁惨,实有难为俗人道者,悉寓于诗中以发之,亦因其宜……顾余有论焉:人之在世,其生也寄也;其死也归也。生何足幸,死何足悲。以先生读书明理,岂不知“忠臣不事二君”,古人垂训,昭如日星,而顾偷生忍辱,与忘君事仇,趋炎希荣者等乎,其心盖有不得已而为之者,恐庸流耳目,未能窥其不得太贬乎先生。先生纵不能冤白於生前,亦可见谅于生后。舆论之评,而于先生乎何损。此余之深信为心然者,非以与先生问邑,而窃论以惑人,讳短以文过也。兹因避事家居,杜门谢客,感先生所处之时,与余今有同揆者,遂不揣固陋,用记数言,弁诸章端,后之观者亦将有感于其诗。咸丰三年岁次癸丑秋九月望前三日同邑后学云谷李棻香积氏叙于养性草堂”

乾隆四十一年(1776),诏令国史馆编修《贰臣传》,党崇雅被定为贰臣。又适逢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党氏后人怕受牵连,将党崇雅的著作全部上缴销毁,而诗集《鹃失啼》由于保存在其女婿家中,得以存世。李棻家族数代人,严守这个秘密,在其后裔的模糊记忆中,他们家祖先中有一位举人中年夭亡,还传说李棻家族曾保存《党氏家谱》。李棻秀才,虽非高官名流,但因其是名门之后,诗书传家,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其功绩是不可湮灭的。李棻的业师是他同宗的伯父李作栋,《鹃失啼》中也保存了李作栋的题跋和题诗,由此可知,李家经过几代人的传抄,才使诗集能完好保存下来。

李作栋,号东崖居士,小蓬山人,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生,道光六年(1826)岁贡生,例授修职郎吏侯铨儒学训导。他自幼聪慧,尤善书法。嘉庆八年(1803),其父亲当时著名的塾师先生绍亭公七十大寿,宝鸡县士绅名流纷纷前来祝寿,其中有乾隆五十三年举人王步瀛,乾隆五十七年举人李廷献和拔贡韩庆云等,众人当场题诗写字作画,李作栋年正弱冠,但已经为邑庠生(秀才),他评论字画的意境风韵,颇有见解,众人称奇,赞叹李作栋将来定然不同凡人,举人张鉴铭当场将李作栋收为自己的弟子。可是李作栋连考几场,没有中举,其四十多岁时,因其学问名声而被举为岁贡生,在宝鸡的县学金台书院中指导儒生学习,所授之课,尤重关学。关学是宋代眉县人张载创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官回来家乡陕西眉县横渠镇设馆(即横渠书院)讲学著书立说,提倡“太虚即气”之说,宣扬“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之多,其实无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在当时,影响巨大,后世代代相传,形成独树一帜的关学学派,使孔孟儒学再度发扬光大。李作栋深得其精髓,晚年又设立崇德堂私塾,广召关西弟子,亲自选编张载、李颙等人著的学术文章作为课本,他培养的弟子除了他的侄子李棻外,还有李柏龄、董正谊、李焘、李默等人,为传承儒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李作栋遗存文稿较少,书法作品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他的诗集、诗稿,幸得其侄子李棻抄录而留存至今,现录出几首,以供赏析:

春 雪

白遍川原一色收,天公妆点斗青春。

霏霏不定微和初,落落如筛乱撒匀。

麦熟早逢三度卯、撮盘先试五香辛。

会当雪景消寒后,处处流莺荷太钧。

陈仓故城

秦山叠嶂千年在,渭水潆池万古流。

芳草丛中堆瓦砾,夕阳影里下羊牛。

文公霸业成灰烬,魏将雄图等幻沤。

说与征人寻故地,于今卖酒并无楼。

斯飞阁

坡仙去后冷萧条,剩有云山若我招。

东望秦川穷大野,西来渭水下层霄。

春光郁胡烟中树,芳草萋萋雨后苗。

缅想风流千载邈,欲寻故址问渔樵。

望太白

横云太乙出层峦,绝顶千秋雪未阑。

变老佛王头尽白、岂无仙子貌如丹。

天长不夜三更曙,日别成冬六月寒。

闻道参苓能益寿,何当拄杖到云端。

李作栋书法造 诣超群,在清末时享誉关西,如今保存在小蓬壶道面中的碑文,就是他书写的书法作品之一,其他残碑智囊碣散见于田野,从流传到现在纸张上的楷书文稿看,有钟绍京之韵味,行草有二王之笔意。

现如今,李棻家族的祖宅古建筑还在,他们叔侄的私塾老宅仍然还在村上,清代的砖雕和木刻显示出往日的荣耀和繁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