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蕴、缘由及表现

(2024-05-06 08:37:35)
分类: 论文写作
【摘要】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以一定的主题、概念为主轴,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进行系统化联动处理,形成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这既能够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也是应对核心素养整体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引,推动课程内容结构化呈现;增强学科内容纵横关联,推动学科关联结构化呈现;构建有探究意义的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结构化呈现,充分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内容结构化;核心素养;表现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培育核心素养需要“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这意味着以核心素养为轴,以整体性、结构化的“片状”课程内容替代过往碎片化的“点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结构化的学生活动,方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素养培育搭建梯子,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然而,在一线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的时候,经常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内涵理解浅尝辄止,结构化组织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对“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解停留于对每一课题内容的结构化呈现,而没有从学科知识宏观体系出发进行建构,知识的横向结构建立不充分,学生难以感受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变通性,因此也就难以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问题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二是缘由剖析视角浅表,结构化目的难以达成。许多教师对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缘由理解仍然停留于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没有从素养本位的育人观出发剖析,没有将课程内容结构化与核心素养培育建立联系,课程内容观没有真正转型,对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应有之义理解停留于“学科内容结构化”,因此对课程内容结构化处理的目标指向不明确,难以发挥其对素养育人的关键作用。综上,想要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教师就应当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方向,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蕴、缘由及表现。这其中,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目的与意义,在育人方向上明晰“从哪开始,到哪去”的问题;洞察其具体表现,在育人方式上理解“什么是结构化,怎么结构化”的问题。一、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蕴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干,是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等部分最终的落脚点。义务教育阶段2022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都包含了“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对应着“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呈现与解决应当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课程内容结构化理解为“学科知识结构化”,而应当围绕育人目标,整体地、系统地看待上述三个问题,努力实现“育人导向的素养教学”。  理解素养导向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应当从内容、目的、方法三个维度纵深展开。从结构化的内容来看,课程内容教学回归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课程内容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彰显复合型课程内容观。这说明学科活动不只是承载学科知识的形式和载体,也应该是纳入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考量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构建一个以结构化学科知识为骨架,以系统化学科活动为血肉的丰满的课程内容体系。从结构化的目的来看,郭华教授认为,课程内容结构化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转化各种矛盾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关键目的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形成一个学生主动活动的动力激发机制,让学习活动更具操作性、体验性,为学生思维、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和空间。从结构化的方法来看,郭华教授强调,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将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理和归类,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知识结构化不仅要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与逻辑,也要关注学科知识在学生主观经验体系中的位置。2022年版课程方案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所对应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 “教学提示”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素养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还强调 “学业要求”所对应的检验学习必须达成的水平和成果。由此不但从学习的角度回答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水平,而且从教育的角度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怎么培养人(教育活动)、培养到何程度(教育质量)。综上,所谓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一定的主题、概念等为主轴,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进行系统化联动处理,使原本分散、孤立的教学内容变成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为学生灵动、开阔的思维活动奠定基础。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RAPTmpG4fMTianhOTciaXPciaXPOExkg2T4ibu1SYRToVYQibrNb8icQzwVu5MkJ6yqF7PWQQdMJnicqFfveZyupJJnA/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缘由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过往割裂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考量,关注素养的培育,强调知识学习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1. 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达成要求学科知识结构化  所谓核心素养,应当是在学生生活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站稳育人的基本点,以学科知识为基,又超越现有客观存在的学科知识本身,转化为、内化为学生面对复杂生活问题时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现阶段课程育人的重点在于转变过去“为了知识的教育”,树立“通过知识的教育”,推动客观知识与学生经验产生“化学反应”,用结构化的知识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内化于学生内心,外表于学生具体真实的实践行动,是学生与客观知识产生活跃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单纯的结论性知识仅具备符号意义,是客观的静态知识,外在于人而存在,难以与学生经验产生联系,在解决问题是学生难以将其建构并加以运用。因此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符号属性、逻辑属性和意义属性一体化建构。后两个属性分别回答 “知识怎么来”和“知识有何价值”的问题。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横向结构,厘清知识的情境结构,加强知识内部的粘连性,展现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情境性。唯有让学生明晰这些内容,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生产之间才能搭建起联系,才能够真正让知识发挥育人价值。如此,客观、静态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火花,建立意义关联和价值关系,并最终转化为体现学生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另一方面,关键能力蕴含高阶思维,不是简单的背诵、识记能力,是将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的能力,是将所有习得的知识真正内化并综合运用的能力。教育家杜威曾提到“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即某些特别的肌肉能力除外),学校所能或所需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阶思维相比低阶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综合性,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方能实现。数量大、结构散的知识学习容易让学生忙于浅表的记忆和理解,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建构并与现实情境问题相结合。因此,结构化的知识能够帮学生梳理知识,厘清学习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改变点状获取知识的途径,为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腾出空间。  2. 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特征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化  上一轮课程改革虽然以“三维目标”代替“双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知识与技能”仍然是关注的重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方式,离真正的落实还有一段距离。同时,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也经常是碎片化、相互割裂的,难以与学生的经验、生活建立情感与认知关联,更难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核心素养是内在于学生身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生活情境与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统整”,具有整体性特点。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立足于结构性的知识建构和综合运用,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化。一方面,我们所处的真实生活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碎片化的学科知识难以应对,唯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才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动工具,为学生的广阔探索搭建思维阶梯。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的是“人的整体性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做学科知识的“搬运工”,应当做素养的“催化师”,为学生创设由知识到素养的“化学反应条件”,帮助学生将外显的、客观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的素养。其中,首要的“化学反应条件”就是结构化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学生扫除细碎知识点的过多干扰,直指素养培育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清清爽爽的深度学习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这其中既包含“人”的完整性,也包含“生活”的完整性,即既要关注学生个人智力与品质的协同发展,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体现课程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因此,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引导教师跳出教材框框条条的限制,从育人价值和学科结构的视角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展现不同知识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开放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探究,最终发展核心素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RAPTmpG4fMerDPxBjzgNAYzicMM5t31H3pgiaic22rvntJB910aIX1svPUoMjibomkXSjh4k7xeQvbicDr6w8eHPHQ/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三、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表现  课程内容结构化充分彰显复合型课程观,指向学科育人目标,面向复杂生活情境,是一个系统化、全局性的工程。因此,课程内容结构化应当将本学科内容、跨学科内容、学科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考量,表现为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关联结构化、育人方式结构化,充分展现课程内容的学科性、实践性和育人性。  1. 课程内容呈现结构化  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应当包含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以及结果性内容三个层次。对象性内容即是精选的学科知识,过程性内容即学习者在学习对象性内容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能力,结果性内容即学生在对象性内容与过程性内容叠加完成后实际学到的内化于个人的知识、能力、品格等。这种复合型课程内容观突破了过往学科知识本位和记忆训练本位的观念限制,将学习活动和学生经验纳入整体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中,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再次聚焦到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课程内容呈现结构化,即教师需要围绕课程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课程育人的整体视角出发,以某一核心概念、主题等为主轴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统整、呈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当以课程目标为引,明晰育人方向。课程目标是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具象勾画,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为例,在“课程目标”部分,围绕核心素养,勾画了学生学完本学科之后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方面应当具备的状态。教师应从学生成长的整体出发,明晰核心素养在不同阶段有什么样的表现,从而抓住课程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整合的链接点。其次,教师应当以课程内容为导,搭建结构框架。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习主题”提供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大方向和思路,“内容要求”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事实、能力等,提供了科学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提示”明确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途径,提供了动态化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学业要求”则明确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应当达到的素养表现。据此,教师应当仔细研读“课程内容”的相关指导,结合“教学提示”和学生经验,围绕大主题设定课程议题和活动,让学科知识承载于学习活动当中,从而形成一个有学科支撑、有生活气息、有探究意义的课程学习样态。  2. 学科关联呈现结构化  在核心素养为纲的背景下,只有将各个知识点置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中才能够凸显其价值。教师应搭建起学科内与学科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综合化,让知识得以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情境中发挥作用。2022年版课程方案中指出,深化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综合学习,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要求中,知识、能力等都不再是割裂开的一个个教学点,而应该是互相关联、螺旋上升的共同体,我们都应从知识体系中洞察每个知识点的位置与作用。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则是从整体课程育人视角出发定位知识,找寻不同学科间、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间的关联,拓宽解决问题的视野,展现综合课程的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站得高一些,看得广一些。一方面,教师要摒弃过往“书本型或认识型的育人方式”,倡导“活动型或探索型的育人方式”,深入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学科核心概念整合学科内知识,将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构建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关联,为学生活动开展提供一个动态的、可利用的、开放性的内容体系。这个核心概念,既可以是学科核心知识,也可以是生活化的主题、可探究的议题等。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未来面临的生活情境也是一个综合多元的世界,单一学科无法完成整体育人目标,所以教师需要推动多学科的联动,以某一生活问题或议题为索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多元、综合运用知识,实现学科的联合育人目标的实现,推动学生提升能力并发展核心素养。  3. 育人方式呈现结构化  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人身上具备的可以真实而持续表现出来、行动出来的素质,本质是一种实践过程”。唯有加强人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对社会的认识,方能促进人的完整发展。实践性是2022年版课标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让学生的认识“在基于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过程中”建构、修正、运用。因此,育人方式呈现结构化,即教师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相融合,探索构建一个综合性、情境性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活动,突出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真情境,开展真探究,落实真素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参与,要为学生的探究搭建情感支点。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愿意走进情境的重要前提,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是学科知识在学生身上转化为素养的必备条件。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任务或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把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科知识在生活中产生意义感,进而凝聚成学生探究、经历、完成的动力激发机制,使学科知识内化、活化,进而转化为素养。三是教师应当突出学科立场和学科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运用。没有学科支撑的实践活动容易导致活动泛化、浅化,难以达到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因而教师在学习活动创设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的训练与运用,充分彰显学科的精气神。  综上所述,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为此,教师应当树立课程育人观念,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引,对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梳理学科知识,让知识体系化,充分展现课程内容的学科性;根据活动主题或探究议题,将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于学科活动中,让知识活化,充分彰显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根据学生经验和时代热点,构建有探究意义、有学科特色的学科实践,让知识生活化,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育人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RAPTmpG4fORVpwiaguT6PCK9exQWw9g5xc63qNG6k7aSibdowe7icljEqglvF5emyJCnlCrS7WWCiclp49oml0y7Q/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