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是“大事”,教书是“小节”
(2022-09-28 14:52:18)分类: 思想驿站 |
育人是“大事”,教书是“小节”(715)
不久前,读到了朱辉写的一篇文章——《大事与小节》,引起了我对“教书育人”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我不禁要问:教书与育人,二者到底哪是“大事”?哪是“小节”?
《大事与小节》一文谈到:秦始皇一直被作为反派人物,原因在于他是暴君,曾经焚书坑儒,修长城造成了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秦始皇的坏名声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渐渐被洗刷,时至今日,他老人家基本上是个正面人物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国人“大局观”的提高,是秦始皇被“平反”的主要原因,与他统一中国的业绩相比,杀多少人都只是小节。蔡伦发明了影响世界文化进程的造纸术。柏杨先生在史料中发现蔡伦其实是个坏东西。蔡伦十五岁就入宫当了太监。窦皇后生怕日后宫内一把手的地位被宋贵人取代,便策划了一起“巫蛊”案,诬陷宋贵人诅咒皇上。此案由蔡伦主审,结果蔡公公对宋贵人姐妹严刑拷打,终于让她们认了罪。蔡伦还在“起诉书”中建议皇上判处宋贵人姐妹绞刑。最后,宋氏姐妹含冤在牢里服毒自尽。许多人觉得蔡伦堪称中国第一发明家,冲着他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贡献,区区冤杀两个女人实在只是“小节”。视丧尽天良为“小节”,那么即便我们有再好的纸用,也写不出锦绣文章。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节?许多人的误区在于用最简单的生物进化论去理解,而没有考虑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与最起码的是非观相比,决策修长城、发明造纸术都应该只是“小节”。
与许多人的认识相反,朱辉认为,秦始皇使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蔡伦冤杀两个女人,这是“大事”,决策修长城、发明造纸术只是“小节”。这一观点虽然与众不同,但也颇有道理。与之类比,教师教书与育人,也应该育人是“大事”,教书是“小节”。
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或者在行动上,甚至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书当成了“大事”,把育人当成了“小节”。因为教书是“大事”,许多教师信奉“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不惜大搞“应试教育”,不惜运用“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惜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不惜使用题海战术,不惜加班加点,不惜挤占音、体、美、劳、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授课时间,不惜占用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不惜占用学生的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不惜占用学生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时间,不惜占用学生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和社会交往时间,等等。而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等,都当成了“小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少学生的视力下降了,体质下降了,身体不健康了;不少学生的心理不适应了,心理压力过大了,心理问题增多了,甚至有的患上心理疾病了;不少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对学习越来越焦虑了,变得越来越厌学了,有的甚至干脆辍学、弃学了;不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恶化了,与同学关系疏远了,与父母的感情淡薄了,有的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了;不少学生的生存意识模糊了,生存能力下降了,生命质量打折了,生命状态低迷了,生命情感丧失了,有的甚至轻生了、自杀了;不少学生的精神世界空虚了,思想境界低俗了,道德品质下降了,有的甚至违法乱纪、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了。
如果教师真正把育人当成“大事”,把教书当成“小节”,那么,下列可喜的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了:教师的眼睛就不会过分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了,就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了,素质教育就会得到有效推行了,学生的素质就会得到全面提高了;教师就会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自觉按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进行教学了;教师就会自觉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了。学生休息的时间就会增多了,睡眠的时间就会增多了,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就会增多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增多了,学生的身心就会健康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减轻了,学习态度就会端正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了;学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了,越来越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了,越来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了;学生就会精神世界越来越充实了,精神面貌越来越昂扬向上了,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了,道德品质不断得到提升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越来越增强了。
可见,把教书当成“大事”,把育人当成“小节”,则害处多多;而把育人当成“大事”,把教书当成“小节”,则益处多多。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说:育人是“大事”,教书是“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