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建构路径探析

(2022-07-04 07:48:44)
分类: 课堂教学

  要: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文化的类型之一,打造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建构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应遵循的路径包括:在问题思考与探究中参与体验,在情景表演中参与体验,在联系生活中参与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在创设情境中参与体验和在角色扮演中参与体验。

关键词:课堂文化;参与体验;建构路径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文化的类型之一。所谓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关于参与、体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可见,建构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为例,对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建构路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问题思考与探究中参与体验

参与体验的课堂,必然会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探究问题。在这种问题思考与探究中,学生就会参与其中并获得丰富的体验。要收到思考与探究的实效,最关键的是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得好,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就会深入而有效,参与体验就会落到实处。相反,问题设计得差,思考与探究就会肤浅而低效甚至无效,学生的参与体验也会落空。好的问题设计要做到:

第一,难易适中。问题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如果问题设计过难,学生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自然只能望而却步。相反,如果问题设计过易,学生不用跳起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到“桃子”,自然也会兴趣索然。可见,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分明。一堂课所设计的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是一组或数组。这就要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感。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也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第三,有味有趣。所谓有味,就是问题耐人寻味,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所谓有趣,就是问题新颖别致,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问题设计有味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体验也才能更深刻。

第四,灵活开放。所谓灵活,就是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灵活机智、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所谓开放,就是问题设计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寻求答案。问题设计灵活开放,能够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调控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景表演中参与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常常是借助情景表演来进行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品表演、剧情表演、故事表演、情景对话表演、即兴表演等各种情景表演活动。情景表演,可以活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与诚信结伴而行”,笔者改编了小品《诚信摆渡人》,让学生表演:

【旁白】船家(最先登场,做悠闲状),一位须眉皆白,头戴草帽,神情安详的长者,正悠闲地站在江边。

船家:老汉今年七十三,在此摆渡五十年。客官放心来乘船,三个铜钱送到岸!从不宰客不欺诈,公平交易人人夸!

【旁白】船客(带着七个行囊急匆匆上),这是一个功成名就、自命不凡的年轻人。

船客:当我经过漫长的人生跋涉,来到这个渡口的时候,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是成功的!你看,我身边的这七个行囊,装满了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这些好东西,谁看了谁都眼馋啊!

船客:(走到船家面前)劳驾船家,摆渡过江多少钱?

船家:一口价,三个铜钱,包你安全到岸!

船客:好的,成交!给你三个铜钱。

【旁白】船客带着七个行囊上了船。开船不久,江面上开始起风浪,船家停止摇船。他要考验一下年轻人,看他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船家:(叹了口气)唉,船小太重,客官必须丢弃一个行囊,否则不敢摇船。

船客:(面露难色)这……哪一个不是我辛劳所得?我怎舍得?

船家:有舍有得,有弃有取,有啥舍不得?

【旁白】船客咬紧牙关,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船家一愣,面露失望之色。 年轻人没有经受住考验。过了一会儿,风平浪静。

船客:(面露喜色)老人家,趁着浪小,快快摇船吧!

船家:要我摇船可以,不过要用你的“金钱”行囊来充当船费。

船客:我不是已经付过钱了吗?你……

【旁白】船客气得说不出话来。

船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我涨价了。

船客:你真不讲信用!算我倒霉,那就把“金钱”给你吧!

【旁白】四周水天茫茫,何处是岸?船客只好把“金钱”行囊扔给船家。船家又开始摇船。船缓缓行进,行了不久——

船家:(摇头叹气)哎,人老了,不中用了,没有力气继续摇船了——除非你把“健康”行囊给我!

船客:(一咬牙)事到如今,我就把“健康”行囊给你!

【旁白】船客把“健康”行囊给了船家,谁知船家仍不满足……

船家:年轻人,你好人做到底,索性把那几个行囊也一起给我吧!

船客:真是贪得无厌!你为何如此不讲诚信?不是说好了只收三个铜钱吗?

船家:(大笑)哈,哈,哈——我不讲诚信?你不是早就将“诚信”扔了吗?你都不要诚信了,还要我讲诚信?

【旁白】船客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船客:原来,都是因为抛弃了“诚信”。唉,我真后悔呀!

【旁白】看到船客悔悟了,船家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把“诚信”从水中打捞了上来。

船家:年轻人,我帮你把“诚信”捞回来了,现在交给你。记住,从今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要把“诚信”抛弃!

船客:您老放心吧,我记住了,谢谢您!

船家:不用谢,年轻人,只要记住就好!

这个小品表演,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地认识到了不诚信所造成的后果,对于学生抛弃不诚信行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联系生活中参与体验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体现在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中,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在联系生活中参与体验主要应做到:

第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这样的要求编写的,因此教材充满了贴近学生的生活资源。教师应该正确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生活资源,借助教材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二,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学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由于来源于学生,所以不会感到陌生,而是感觉熟悉、亲切。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资源中参与体验,必然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体验深刻。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包括挖掘学生的经验资源、兴趣资源和差异资源等。这些学生资源挖掘和利用得越充分,学生参与和体验就会越到位,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四、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

知行统一是一条重要的德育原则,也是思想品德课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怎样才能做到知行统一?那就需要实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是打造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应该做到:

第一,积极开展课内模拟实践。课内模拟实践包括模拟法庭,模拟购物,模拟交往等。模拟实践以其强烈的表演性、直观性、生动性,深受学生喜爱。这种实践活动易于操作,便于落实,学生置身其中,就能很好地参与体验。

第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发生在校内,组织性强,安全性强,教师完全可以积极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

第三,积极开展家庭实践。目前,人们比较重视家校合作。作为坚持知行统一的思想品德课,更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学生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每个家庭都蕴含着各自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把思想品德课堂延伸到家庭,让学生在家庭实践活动中进行参与体验。

第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现在,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严重不足。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行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无所作为。教师应该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区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五、在创设情境中参与体验

教学情境具有较强的形象生动性、情感体验性、启发诱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在情境中体验,自然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打造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创设如下情境:

第一,语言情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打造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同样离不开精彩的课堂语言。情感充沛、引人入胜的课堂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强化学生的参与,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应该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力求在朗读时能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描述时能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在说理时能够铿锵有力、透彻精辟。

第二,实物情境。实物以其无与伦比的的形象直观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借助实物创设实物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鲁教版九年级“奋斗成就未来”时,课一开始,教师手里拿着一瓶洗洁精,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生齐答:“立白洗洁精。”教师说:“这是一瓶兑了水的洗洁精。”学生大多笑起来,继而不解:洗洁精为什么要兑水呢?教师接着告诉学生:“这是我妈妈为了节省才这样做的。一瓶洗洁精兑水之后,能够当五瓶使用,这样买一赠四,多么合算!”由此引出艰苦奋斗的话题,展示课题“奋斗成就未来”。显然,这样的实物情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独具匠心的。

第三,图像情境。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图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借助图画、图片、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教学手段创设图像情境,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置身在生动的图像情境中,参与的积极性肯定会提高,体验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六、在角色扮演中参与体验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角色扮演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要明确。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都应该力求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角色扮演活动的目标要明确,要在目标的控制下设置和完成角色扮演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能片面追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选择扮演者。有时候,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对其表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毫无表演能力,表演的效果就会很差,这就达不到角色扮演的目的。可见,教师要精心选择扮演者,把有表演天赋和特长、有一定表演能力、符合角色特点的学生,作为角色扮演者。这样,扮演的效果才会好。

第三,把握好时间。角色扮演是为参与体验等教学活动服务的,它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角色扮演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教师应该科学把握时间,把角色扮演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冲淡甚至挤占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建构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遵循上述路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