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2025-05-30 07:53:20)
标签:

教研活动

教育

分类: 数学教研组

巧借平行切线,破解最值难题

在圆锥曲线与直线的动态关系中,寻求距离最值是高职考的重要考点,也是学生解题的难点。2025521日李逸群老师执教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公开课,聚焦“切线法求最值”这一核心方法,以清晰的逻辑和务实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堂高效实用的解题策略课。

一、课堂亮点:聚焦核心,方法落地

李老师的课堂摒弃繁复理论,直击“最值求解”这一痛点,提炼出普适性解题路径:

1.问题导向,目标明确

开篇以典型问题切入:

问题1(圆): 求圆上点到定直线距离的最值。

问题2(抛物线): 求抛物线上动点到定直线距离的最小值及对应点坐标。

问题3(椭圆): 强调需先判断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再求最值。

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迅速聚焦核心任务。

2.提炼精髓——“切线为桥”

李老师精准提炼核心思想:“以切线为桥,化动态为平行”。这形象地概括了方法的本质:

“桥”:平行于定直线的切线是关键桥梁。

“化动态为平行”:将动点问题转化为寻找特定平行线(切线)间的距离问题。

3.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

课堂精华在于将“切线法”提炼为三步标准化流程,便于学生掌握运用:

步骤一:设平行切线

写出与已知定直线 平行 的切线方程(设斜率为k,或根据曲线类型设标准形式)。

步骤二:联立求切线

将所设切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元后令判别式 Δ=0,解出切线方程(或切线斜率)。

步骤三:算距定最值

计算所求得的平行切线与原定直线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即为所求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同时,切点即为取得最值的点。

二、核心策略:方法普适,注意差异

李老师不仅传授通用方法,更强调不同曲线应用时的关键点:

1.通用核心:平行切线转化

无论是圆、抛物线还是椭圆,利用平行于目标直线的切线来转化动态距离问题,是方法的通用核心。步骤一、二、三具有普适性。

2.差异要点:位置关系先行(尤其椭圆)

课堂特别强调椭圆问题的特殊性:必须预先判断目标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这直接决定了最值的存在性、个数以及计算方式(如相离时才有最大最小值,相切时最值点即切点等)。这是区别于圆和抛物线的关键注意点。

3.几何直观辅助理解

配合PPT图示,清晰展示当动点移动到平行切线的切点位置时,该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取得最值的几何事实,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启示:务实高效,讲练相融

李老师的课堂展现了鲜明的“解题课”特色,提供宝贵教研启示:

1.方法精炼,直击考点: 紧扣高职考高频题型(距离最值),提炼“三步切线法”,步骤清晰,操作性强,是学生考场上的“利器”。

2.流程规范,注重细节: 从引入问题到方法总结,逻辑链条清晰。强调关键步骤(如Δ=0)和易错点(如椭圆位置关系判断),体现严谨性。

3.讲练结合,即时巩固: 理论讲解后设有“小试牛刀”环节,让学生当堂应用三步法解决类似问题,促进方法内化,符合技能习得规律。

4.务实作风,贯穿始终: 从细致的课前准备要求(通风、用具、卫生、考勤),到课堂内容聚焦核心、不蔓不枝,体现李老师扎实的教学作风。

结语

李逸群老师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公开课,是一堂目标清晰、方法实用、步骤规范的解题示范课。其提炼的“三步切线法”将复杂的动态最值问题,巧妙地通过构造平行切线转化为可计算的平行线距离问题,展现了“化动为静,化曲为直”的数学智慧。课堂强调的“位置关系先行”(尤其椭圆)和严谨的判别式应用,为学生规避了常见错误。这堂课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特定题型的能力,其提炼标准化解题流程的思路,也为我们在日常解题教学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附件: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