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十)
标签:
教研活动教育 |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以形驭数,以数解形
在数学的深邃海洋中,“数”与“形”如同双生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2025年5月31日,余梦怡老师近期执教的公开课《数形结合在圆锥曲线中的部分应用》,以高职考为背景,深度挖掘数形结合思想在圆锥曲线问题中的核心价值,为我们呈现了一堂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示范课。
一、课堂亮点:双向思维,精准突破
(一)余老师的课堂紧扣“数形结合”的双向路径,构建了完整的解题框架:
1.“以数定形”:方程 → 图形(理性推导)
2.简化方程:通过代数变形明确方程本质。
3.洞察几何含义:紧扣圆锥曲线定义(距离定义)。
4.关键参数判据:结合参数大小关系(如 a, c)精确判定曲线类型。
5.结论可视化:最终确定图形(椭圆、线段、双曲线、射线、圆、半圆等)。
(二)典型例题与亮点:
例1和练习1:
练习2和变式1:
聚焦圆的方程 (x²
+
y²
=
r²)。通过分析方程隐含的约束条件(如
y
亮点:
1.“以形助数”:图形 → 代数(直观洞察)
2.代数翻译几何:理解目标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如距离、斜率、范围)。
3.精准作图定位:画出相关曲线及可行区域。
4.锁定约束边界:识别影响目标的关键边界(曲线本身、定义域、特殊点、切线)。
5.计算临界数值:求解边界点或相切点等关键位置的值。
6.界定代数范围:综合图形分析得出目标代数量的取值范围。
练习4:
求曲线 C: f(x, y) = 0 上点 P 满足条件 g(P) = t 时 t 的范围。余老师引导学生:
1.理解 t = g(P) 的几何意义(如 P 到某直线的距离)。
2.画出曲线 C 的图形。
3.分析点 P 在 C 上移动时 t 的变化。
4.确定 t 取得最值的临界点(端点、边界点、切点)。
5.计算临界点处的 t 值,最终确定 t 的范围。强调“取特殊值定范围”的辅助验证技巧。
二、核心策略:定义为本,化繁为简
余老师整堂课贯穿两大核心策略,直击高职考重点:
紧扣定义,回归本源:
无论是判定曲线类型(题型一),还是分析约束范围(题型二),都牢牢抓住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的距离定义或标准方程定义。这使学生解题有“根”可循,避免死记硬背。
方程化简,显露真容:
在“以数定形”环节,反复强调“化简方程”是洞悉图形本质的前提。复杂的方程经过恰当变形(如配方、移项、约束条件显化),其代表的几何图形往往一目了然(如练习2、变式1)。
三、教研启示:思想引领,能力落地
余老师的公开课,为我们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1.思想为魂: 将“数形结合”不仅作为解题工具,更升华为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习惯。
2.结构清晰: 课堂模块分明(思想阐述→题型一精讲→题型二精讲→总结升华),逻辑链条完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选题精准: 例题、练习、变式均围绕高职考高频考点,难度梯度合理,覆盖核心题型(曲线判定、线性规划求范围),且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如半圆的识别)。
4.讲练结合: 理论讲解后紧跟针对性练习,及时巩固,确保学生思维有效参与和能力迁移。
结语
余梦怡老师这节《数形结合在圆锥曲线中的部分应用》公开课,是一次对数学核心思想“数形结合”的生动诠释和有效实践。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以数定形”实现严谨推理,又如何通过“以形助数”获得直观洞察,最终在圆锥曲线这一重要领域中融会贯通。这堂课不仅为高三学子备战高职考提供了锐利的解题武器,更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与运用,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理性之美与灵动之趣。
附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