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辩中边论释》学习笔记

(2022-04-21 18:40:07)
读《辩中边论释》学习笔记
                                                                            读《辩中边论释》学习笔记
                                                              中国因陀罗网那兰陀佛法大学———慈喜
 

    《辩中边论》为世亲菩萨著作,为瑜伽行派根本论著之一。玄奘与真谛对此都有释论,真谛论题译为《中边分别论》,玄奘译为《辩中边论》。《辩中边论释》参考了梵本、藏本、真谛、玄奘、安慧、不败尊者等的释论,并且对真谛的瑜伽行古学,以及玄奘唯识今学释论对比。瑜伽梵语翻译其意为相应;瑜伽行中观亦唯识。两派由抉择识体性的不同,对相应义抉择有分歧。【唯识今学的相应,建立为心识之契入真如】此为因乘即凡夫教法,凡夫通过修行转识成智。【瑜伽行古学的相应,则建立为行者次第观修而与本具的如来藏相应】此为果乘即菩萨教法,本自具足通过修行转依如来藏。然还有一佛乘,本自圆满绝学无为闲道人。

     本论以瑜伽行五道为观修次第,依三自性、五法、离二边、十八界、三十七道品、无上乘为方便说事。资粮道为前行,即对教法的正解及抉择。加行道为知行合一,决定所缘境之后观修,可得证智。见道已登初地,法界为现量(凡夫还是站在缘起上谈法界,且是比量)。修道为二地至十地。无修佛道就是玩。


三自性:一切法由依他缘起而成立,成显相时须以名言虚妄遍计。外境由内心的习气,即长久的业力而显现。【行者由抉择外境与内识的相依,从而于观修中当能生起决定,所取外境无所得,能取内识亦无所得。这时候,才能将二取排除,由是而见圆成】。资粮道与加行道才须说三自性,见道、修道、无修道不须说。

五法:有为法及无为法摄于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此中有为法者,假名为世俗名言安立;分别因即阿赖耶识,于种种习气界中显现一切法;相即假名安立之基,包括外境显现及身显现】。
            【此中无为法者,即为所证之正智寂静境,及所观之寂静义】。
             行者修道时还未离缘起,即有为法。【瑜伽行中观只将道看成是成就无为法的因,而只有得到道果,能成寂灭,那才能成为无为法。】
    

离二边:行者通常容易落入有无二边,有即增益,无即减损。然在观修时如何抉择名言遍计为有非有呢?【若言此为造物主所造,便是增益;若言名言有不可成立,那便是在世俗层次作了减损。】不可说其生或灭,故不能说有或无;不可说其增或减,故不能说有或无;此为中道。然八不对于凡夫只是比量,现量还是八有,故观修时是依圣言量,抉择其决定。


十八界与二无我:能取——内界——六根
                              所取——外界——六尘
                              取事——识界——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阿赖耶本身即是“界”,界可理解为境。色、眼等诸业熏阿赖耶,界相续以为有人我、法我。
                            六根、六尘又为“十二处”。其能受用外境,领受苦、乐,心识分别与心识领受成立自我。五蕴相聚,色蕴为物质,受蕴为精神都以为我与我所。
                            论中对十我见解说的非常详细,笔者就不再赘诉。十我见为:执一、执因、执受者、执作者、执自在转、执增上义、执常、执杂染清净依、执观修者、执缚者与解者。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资粮道: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为下品资粮道,即初入四圣谛。粗重诸行属于身,身为习气之基,知诸有漏行(粗重行)即入苦谛。受者为爱之因,观察爱因即入集谛。知心是我执之依处,观察此心即入灭谛。上三事之观察,能了知染净即入道谛。
                                   四正断: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为中品资粮道。
                                   四神足:如意足、精进神足、念神足、思维神足。为上品资粮道,
能灭五失之八断行,四神足后,能生起顺解脱分
                   
                    加行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行者已在暖、顶二位。观修之所缘,由识境悟入智境。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力谓所对治,即未净信、懈怠、失忆念、散乱、无随时不失正知等。行者已在忍、世第一法位。
                                 【暖生起,以道上火能燃烦恼故。于诸善根发动至巅峰,是为顶位。于谛实义能极善忍,是为忍位。虽仍为有漏,但已较其他有漏为胜,是世第一位。】
                   
                       见道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本论解说七觉支已很详细笔者不再赘诉。见道即登初地,为触证真如。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思维为见道。正见即见道之现量,出世间后得,能真实了知自性,自证智境上随缘自显现之识境。此已是如来藏,即无分别智,轮回与涅槃平等、佛与有情平等无分别。
                       
                       修道:正语、正业、正命为修道,已二地至十地。
                                 
正语、正业、正命三者为令他信支;正精进、正念、正定三者,为自利对治烦恼障、所知障。


五道:一切道可摄为三种修治差别。一、资粮道与加行道上修四念处等者,以闻思慧,得能随顺真如法界,将无我总相计为无我别相,是即成颠倒。
          二、见道与修道,其证智已现见无我法界,故能对治颠倒成无颠倒。
          三、修道究竟无学道上,已无颠倒圆满见真如法界自性,且尽除垢障习气,故无颠倒且无颠倒随逐。



无上乘: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
             
                正行无上有六种(即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最胜正行、作意正行(思择正行)、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差别正行、无差别正行。
              最胜正行有十二种:由布施波罗蜜,十二种最胜,是故皆得到彼岸。
              作意正行:以闻、思、修所成三慧作意,再与十法行共相应(书写、供养、施他、谛听、自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
              随法正行有二种:无散乱、无颠倒。【行者须于修寂止时无散乱、修胜观时无颠倒,前者关于等持,后者关于见地】。
                                            散乱有六种:一自性散乱,不住于定。二外散乱,驰散外缘。三内散乱,昏沉掉举。四相散乱,信持所受影响。五粗重散乱,我慢。六作意散乱,依下劣乘起作意。
                                           无颠倒十种:一文无倒,诸文无间断次第宣唱。二义无倒,离有无边。三作意无倒,能所分别熏习,由熏习成言作意,能了达二显现因则知有非有。四不动无倒,能所二取无自性,此显现如梦幻等非有无。五自相无倒,内识外境皆名言显现,离一切分别。六共相无倒,法界以二无我为自性,然离法界则无一法可立,故法界以二空为自性;识境以智境背景为自性即胜义共相。七染净无倒,轮回涅槃、染净仅我见而成分别,法界非有染净。八客无倒,法界本性如虚空,染净是客非主。九无怖无倒,不增。十无高无倒,不减。

                 所缘无上有十二种:一
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决定)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
                 【初至四,依所缘境自性建立,由五至十二,依地道分位而建立】。
                   前五为资粮道上所缘境,由“闻”所成慧为能缘,此即持“抉择”见而缘。
                   第六为加行道,由四种道理(相依理、法性理、作用理、证成理)之“思”所成慧了悟所缘境所具义理,是为“决定”。
                   第七由自证“修”所成慧持所缘境,是即为得决定见后之“观修”,由是可得现证智。
                   第八为见道,初地所缘境,此以通达所缘之法界为现量,现证真如相。
                   第九为修道,二至七地反复修习。
                   第十住七地时所缘境,以世间及出世间双运而缘,能无相而持轮回涅槃二界一切法,即悟入如来藏。
                   第十一八地所缘境,离一切相,又能识变一切相,无功用离作意,平等任运。
                   第十二分三,为九地、十地、佛地所缘境,九地证四无碍解智、十地得最胜事业自在、于佛地证二障无余清净最胜。


                   
修证无上有十种,书中已很详细不再赘诉。略说第十示现菩提修证,法报化三身自性相无休息,是示现菩提修证。就如八相成道皆是示现次第成佛,实本即佛,故最后是无修佛道。永嘉证道歌言: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次第观修及各法门就如送有情至彼岸的船只,然有人扛着船只过江,有到江边也时时不肯放下船只上岸,故吾用之、弃之、不记得之。江依然是那江,或平静或涟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