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成唯识论义释——七八识存在的证明》读后感
(2022-04-21 18:35:55)八识
八识名阿赖耶,具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八识为心王,心王法起现行,必有心所法相应而起。】心所则有:触、作意、受、想、思。心所随心王定倶生灭。心所共六位五十一种。
【八识是真异熟,此相应受亦唯是异熟。异熟是随先世引业而转生。唯是舍受。】此观点依因果。
然唯识古学一心生九识,觉落在哪个识的层面便与那个识产生相应的觉受,譬如觉落在凡夫的唯识便有凡夫境的觉受,落在菩萨境便有菩萨境的觉受。
落在哪个层面的觉受,按因乘的观点是:你本是凡夫然后通过三大阿僧祇劫,先是一大凡夫阿僧祇劫,其次声闻阿僧祇劫,再是菩萨阿僧祇劫,最后成佛,八识异熟随先世修的因而得果。
果乘观点:你本是佛,只是通过修行重新发现心中佛的智慧。
一佛乘的观点:超越因果,因果同时,但不妨因果。引用《永嘉证道歌》言: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覆是污染意,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纯净的无记。八识因不审,故为无记。然八识的无记非六识的无记。
七识
七识名为末那识,末那译为“意”,通常为了与六识意识区分,故单独称为意。
【初能变识是异熟识,第二能变识是思量识。】此文中八识为根本识,七识为转识。
【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第七识之思量,恒而且审。第八识恒而不审,第六识审而不恒,前五识不恒不审。...恒是恒常,审是审察。】
然《入楞伽经》曰:藏识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的名为识。此则六识为了诸境相,境相如虚空花,故了别的是虚妄分别,而非真实。
【末那从无始以来...与四烦恼相应,亦是恒常相应。】何四:我痴(无明)、我见(我执)、我慢(倨傲)、我爱(我所)。四者以无明为本。【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
【无明于诸理事迷暗为性,此不共无明是迷理无明,能覆真实义。...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因七识恒且审,为此恒行不共无明所依。
【诸心心所皆四缘生。】四缘为: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
然此都是一心光影的化现,由心光化现舞台、剧本、演员,就像做梦者做梦一样,梦里有梦境等。然一心层面是自显现,梦境亦未提前设计。六七八识都还在梦幻中,故《入楞伽经》曰:离心意意识。而此境为何如此真实,因为一直有个观察者的你,半月本不存在,有了观察者便有了半月。世界非世界,名世界,有你而有世界,你是谁?
前一篇:《楞伽经》零散笔记
后一篇:读《辩中边论释》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