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周学熙六十虚岁(以下年龄皆为虚岁),急流勇退,辞掉各公司职务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晚年周学熙的主要志趣是关心社会福利与著述讲学两大事业。笔者依照先生的《自叙年谱》和其他资料,摘其主要叙述之。
先生在退休前即已着手举办慈善事业。1920年56岁,在故乡建敬慈善堂,设专人主管家乡慈善事业,如创办秋浦医院,扩充四处施诊所舍医舍药,发放抚恤金,义赈救灾等。是年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旱灾,发起募捐义赈,设粥厂舍粥。此前捐办的公益事业还有:成立建德农林公会,建试验场二十余亩,辟种茶桐山林八百余亩。
退休后的周学熙谢绝一切应酬,起居有时,修养身心,手不释卷,著书立言。每天早五点起床,洗漱毕,焚香静坐,诵佛号佛经约一小时,然后早餐。日间工作安排有序,一般以著述为主,间理家务。晚上用药水泡脚,八点准时就寝,日复一日,持之以恒。1924年,捐款重修秋浦文庙大成殿。1926年,创立师古堂月课,每月两次,分为诗、文、字三项,课后出作业题,限期完成,以使本支子弟提高文化水平,增进学问,振兴家风。每课必随题赋诗,以示表率。学习内容以及规章制度都亲自拟定。撰写周易二十四卦叙言四则。1928年,选历代圣贤格言编辑成集,每编之前先生都写概要提示,以助儿辈诵记。在指导子侄苦读圣贤书的同时,还指令他们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积攒剩余之资,以备专门用于慈善事业。先生身体力行亲为示范,将当年居官时穿用的貂裘及各种皮衣,一概尽行典卖,所得之款用于捐赈救灾。自此年始,凡严寒冬季摒弃皮衣只穿布棉之品以倡节俭。1930年秋,在北京寓所附设成立“师古堂书局”,聘请宿儒精选古人名著编辑校刻,以供家塾使用,所用款项均由先生独立承担。最初编刻的书籍有《古训粹编》十二种,《师古堂丛书》初集八种,二集十种。为了培养晚辈自立能力,自1931年起把经营责任完全推卸概不过问,转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编书刻书事业。先生一生主持编纂刊刻的书籍主要还有:(一)《圣哲学粹》,其中学说十八卷,学案二十六卷,历时三年刻成。(二)编写《论语分类讲誦》。(三)选刻《师古堂经传简本》,计十三万三千余字,先生作跋。(四)《七经精义纂要》三册。(五)《古文辞类纂》二百四十余篇。(六)《圣哲微言》内外篇四册,先生写跋。(七)与七弟周学渊合作选编《八家闲适诗抄》。此八家是:陶渊明、白居易、韦应物、杜牧、苏轼、陆游、朱熹、邵雍。先生题跋。(八)请范赞臣续编《圣域述闻》,与黄本骥所著正编一并刊刻。(九)请俞巨溟依正续《经世文编》选编为《经世文粹》六册。(十)编辑《性理精言》一卷。(十一)编《南华经解选读》。(十二)编订《张文端诗文约选》(张鹏翮谥文端,清代第一清官)先生有跋。(十三)缩印《周氏医学丛书》,先生撰序言。此书是其长兄周学海(进士,著名中医)之著作,早年曾经刊刻,此次缩印成小本分赠给各地图书馆收藏.....1934年先生70岁,年已古稀时感头眩,因而放弃读书改诵佛号,默坐养心,作长歌抒怀。自撰墓志铭,由长子明泰以隶书刻石,以备百年后用。此岁先生亲自勘定生圹(墓穴)两处,一处是青岛下河于村西山坡,另处是北平老山公莹内丙段正中天字穴(先生的最后安息处是北京老山)。上年捐款修建家乡至德县铁佛寺洋灰大桥,今春竣工,名“万善桥”,亲撰《至德万善桥记》。是年家乡大旱至冬成灾,先生倡导富户捐款赈灾,办粥厂舍粥救民,到春天方止。1936年,师古堂书局历经六年,刻书五十余种,已经能够满足家塾使用。由于经济能力所限无力继续编刻书籍,书局停办。1938年,编辑本支家谱二巨册,先生作序,油印数份付给各房保存。因师古堂月课已经实行十二年,学习成绩卓然,特请授课老师将学生作业诗文给予评选,编成《师古堂课选》四册付印,分给子弟以作纪念。新办师古堂讲课(以前所办是月课),每星期日一次,招本支子弟齐集一堂,请老师讲授《孝经》及性理古文等书,使入学诸生知国学为根本。1939年先生已75岁高龄,仍在为慈善和本支幼童学校事操心。元旦,手书心中拟办的各项善举明细,交付儿辈谨志之。拟定家塾幼童应读书目与课程以及家塾章程,交支祠会议立案,各房遵守实行。此年捐助北京賙(接济)社成立恤嫠(寡妇)会,订有章则,以客籍为限,暂定四十名额,每月凭折发给抚恤款。又,自前年起捐助賙社办理施舍棺木,每年施行不替。1944年(农历甲申),六十年前的光绪十年(甲申)学熙先生与夫人刘温卿喜结连理。夫人深明大义,相夫教子,夫唱妇随。转瞬六十载,眉寿金婚,闔家庆贺。越两年夫人因病去世,享年81。先生与夫人相依相守六十余载,恩爱有加,感情专一,一生没有纳妾,这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是十分少见的个例,先生的道德风范值得后人称赞。1947年,周学熙由天津移居北平,为自己预作挽联:“平生万事低催,尘海已销前业净。
今日一心归去,太空不碍白云飞。”;再作示儿最后语,两首绝句:“先公笃守程朱学,孝友传家忠厚存。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祖宗积德远功名,我被功名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是年秋,农历八月十二日戌时,先生在北平寓所仙逝,享年83。先生谢世家乡父老设坛遥祭,公议敬赠谥号:“诚惠”,尊称“周诚惠公”。学熙先生青壮年时期苦读诗书,蟾宫折桂,维新图强,实业救国,业绩昭著。至晚年修书育人,传承国学,体恤贫苦,惠泽乡里。可谓:一世英明,功德圆满。
附:先生故乡安徽至德县,汉代即此名,南唐改建德,1914年改为秋浦,1932年再改为至德,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