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学熙的科举之路

(2022-03-30 17:57:39)
分类: 周氏研究相关资料归集

  周学熙出生在清朝末年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僚家庭,父亲周馥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初任李鸿章的文牍(秘书),协助其办理洋务三十多年,深得李氏信赖。周馥历任永定河道、天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最后在两广总督任上因病告退。周馥家教甚严,希望孩子们熟读诗书,科举成名,光耀门庭。周学熙在家中排行老四,长兄学海字澄之,二兄学铭字味西,三兄学涵少年时因病早逝。
   同治九年(1870)周学熙六岁(虚岁,以下皆同),开始识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此时居住在金陵(南京),身体多病。八岁时随父母迁居天津,与三兄学涵一起,入家庭塾馆读书,老师是张鉴廷(字任衡)先生。所读书籍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周学熙与三兄一同住在书馆内,凡个人生活之事,比如洒扫教室、卧室,整理床被等,一切自理。凭周家的地位、财势,完全有条件使用仆役,可是家长不允,这是学熙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而特意为之。这一克勤克俭、身体力行之家风,使学熙先生受用终身。古时学童上学每天有三大功课:一,上午读书(背书),老师昨天教的书,第二天一定要背过来,背不过来要受到惩罚,平常的惩罚是打手板。每位老师都有一条竹质或木质的戒尺,约寸宽,长尺余,打在手掌上很疼,但对身体没有太大的伤害。也有的老师,手拿一根藤条,看见贪玩的孩子没有好好读书,上去就是一藤条。二,习字,就是练习书法,时间在正午后。刚入学的学童先学“描红”,在印好的红色字体本上,将红色字用毛笔描黑。下一步是“写仿”。老师写几个字,让学童照猫画虎,每个字学写几遍。对于写得好的字,老师画一个红圈,以示褒奖。学童们也互相比赛,看谁得的红圈多。下午的后半时是“对课”,就是俗语说的对对子。这是老师教学生学习写诗的一种方法,老师出上句,学生答下句。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由简到繁,要求虚实平仄相对,字句工整。启蒙课学习了四年,到十二岁时开始学习作文,老师是李幼龙(世虬)先生。所谓作文,就是学习应制文,一种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对于学生文章中的好句、好段,老师在每个字的右旁点上红点或圆圈(有时也用墨笔圈点),如此再加上“写仿”老师给的红圈,此即为成语“可圈可点”之来由。从此,周学熙正式开始了举子之业的艰难旅程。
   光绪四年(1878年)农历正月,闻知祖母染病,父亲请假携带家眷由天津返回原籍安徽省亲,住在建德县纸坑山老宅。当时疠疫流行,乡间无良医,四月,三兄学涵染疠疫不治病殁,时年十六岁。到六月,祖母亦仙逝。两位亲人相继去世,沉痛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父亲及全家在老家为祖母守孝。建德老家没有合适的塾师,周学熙即从长兄澄之(后来的进士)课读。长兄对兄弟们严格要求,略有懈怠即予训责。在长兄的谆谆教导下,学熙先生日夜刻苦攻读,文思大进,学有成效。周学熙非常感激长兄的教诲,晚年在他的《自叙年谱》中写道:“余至今感吾兄之德,不能忘也”。到光绪六年(1880年)春天,学熙先生徒步百里,赴贵池府城应童子试,成绩优秀,考中秀才,得入官学读书。主持此次童子试的考官是督学孙毓汶(莱山),按着封建社会的规矩,从此周学熙与孙莱山就有了师生之谊(包括以后的乡试、会试、殿试皆如此仪,殿试中了进士,就成了皇帝的学生,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位孙老师的学问还是蛮不错的,他是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可是这位主考大人的品格,笔者却不敢恭维。他看出当时的清廷,虽然光绪帝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于是他巴结大太监李莲英,与之结为金兰之好(拜干哥们),通过这条内线,得以了解慈禧的干政意见,且在朝堂之上大力鼓吹,视光绪皇帝如虚位,孙毓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慈禧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因而备受慈禧信任。甲午战争他是军机大臣中的主和派,力主批准马关条约,在光绪皇帝犹豫不决,反复考虑难下决断的时候,只有孙某一人词色俱厉地,再三催促光绪皇帝签字批准。一个满腹经纶的儒者,却干一些狗苟蝇营的勾当,让后人所不齿。光绪七年(1881年)周学熙赴省城合肥参加科考,得一等前列,成为廪膳生,享受国家津贴,每年可领白银四两。所谓科考,是督学使者,为了来年的乡试做准备而举行的考试,成绩优秀者方可参加乡试。此次科考,周学熙不但取得了廪膳生的资格,同时也拿到了乡试入场券。主持科考的是督学徐郙(颂阁)先生。徐老师是同治元年(1862年)状元,工书善画,尤精行楷,官至协办大学士。第二年(1882年),周学熙由家乡安徽建德赴南京参加南闱乡试,成绩较好,考卷备荐,未中。考试结束后,全家由建德移居天津,继续研读举业。学熙先生十九岁时,父亲请来刘启彤(丹庭)先生为周家弟兄授课。此位刘老师非同一般,是一位维新思想先驱者,他的到来对学熙先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启彤(1855--1898)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过关于边防、史地、外交、洋务方面策论考试,大清国选拔了十二人为游历使出国考察,刘启彤就是其中的一位。考察归来,刘老师写出好多有关各国政体的论述以及铁路建设与营运的专著,目光高远,论述精当,深受朝野好评。由于常年在外忙于公务,没有时间照顾父母,父母因病先后去世的时候,他均不在身旁。为此刘启彤深深地愧责而不能自拔。悲切伤肺,口吐鲜血,不幸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四岁,当然这是后话。 光绪十年(1884年),因刘老师准备参加会试,无暇继续任教。周学熙遵父命随大哥、二哥转受教于李慈铭(莼客)先生门下。李慈铭(1830——1894),近代学者、文学家。同治九年(1870年)四十一岁始中举,光绪六年(1880年)五十一岁中进士,光绪十六年始补山西道监察御史,四年后去世。这位李老师,一生仕途不顺,但著作甚丰,其中著名的《越缦堂日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光绪十一年(1885年)周学熙参加南闱乡试,荐卷堂备(即备取),未中。长兄澄之被选拔为贡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学熙参加北闱顺天府乡试,同上次一样,荐卷堂备,未中。长兄澄之参加了南闱(江南)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同时参加顺天府乡试的二兄味西中副榜第七名。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按例加试恩科,学熙先生参加北闱顺天府乡试,未中,被挑取誊录。光绪十七年,学熙先生赴南京应南闱乡试,仍然是荐卷堂备,未中。二兄味西参加顺天府乡试,中第一百五十三名举人。光绪十八年,学熙先生的二位兄长,因为已经取得举人功名,所以都参加了壬辰科会试,二人双双同榜中进士。其中长兄周学海中第三甲第三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二兄周学铭中第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周家一科中两位进士,这在一千二百余年的封建科举史上,是难得的双喜临门奇事。
   来年(光绪十九年),周家再添一喜,周学熙参加顺天府乡试,中第十八名举人。本科顺天府乡试正考官翁同龢,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状元,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还有三位副考官,分别是孙毓汶(莱山)、陈学棻(桂生)、裕德(寿田)。荐卷房师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探花刘世安(静皆)先生,是他慧眼识珠,推荐了周学熙。但是此次乡试发榜后,遭到了御史的弹劾:“科场舞弊,幸中多名,请饬究办。”,有蔡学渊、黄树声、万航、陈步銮、汤宝霖和周学熙六人涉案。光绪皇帝非常重视,派内阁大臣麟书、徐桐查办。经调取考生墨卷,经过认真核对其文理与笔迹,最后确认:(一)蔡学渊文理不符,黄树声笔迹不符,万航文理笔迹均不符,此三人被斥革了举人功名。(二)周学熙、汤宝霖、陈步銮三人,文理笔迹相符,由礼部另行复试。复试在保和殿进行,规矩极严,王大臣监场,大学士李鸿藻阅卷。复试成绩及处理结果是:周学熙复试成绩优秀,列为一等,准其与本科举人一同参加会试;汤宝霖成绩一般,列为三等,罚停会试一科;陈步銮成绩较差,罚停会试两科。周学熙以优秀的复试成绩洗刷了自己的清白,同时证明了御史是诬劾。转年(光绪二十年),学熙先生参加会试,试卷被选中,因名额已满被遗。光绪二十一年,再参加会试,荐卷未中。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周学熙第三次参加会试,未中。同年八月,遵照朝廷加强海防建设筹款条例,在直隶藩库纳银捐得道员资格。九月,被北洋大臣裕禄委任为开平矿务局会办,十月,提升为开平矿务局总办。自此,周学熙先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转而专心致志地走上了实业兴国道路,近代工业巨子之星在祖国北方大地冉冉升起。

   转自《冀东集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