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爱伦·坡《一桶白葡萄酒》的叙事艺术研究
梁庆峰
爱伦·坡一生命运多舛,不平凡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余篇短篇小说。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爱伦·坡强调小说必须达到“效果或印象的统一”,先构想出能表达这种效果的事件,再围绕这种效果遣词造句。在叙事技巧方面,爱伦·坡主张形式技巧应为作品主题服务,让读者领会到作品的真正的含义是最重要的。
在爱伦·坡众多的短篇小说之中,发表于1846年的《一桶白葡萄酒》(The Cask of
Amontillado)是其经典代表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蒙特雷索为叙述者,讲述了其设计谋杀仇人福尔图纳托的故事。小说精巧的结构布局,恐怖氛围的营造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惊悚恐怖的情节使人不寒而栗,旨在解析这种恐怖效果后传递的真正含义,本文运用叙事学,从人物塑造、叙事交流和叙事空间角度揭示小说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对人性黑暗面的批判。
一、人物塑造
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将小说中的人物看成语言构建物,因此结构主义理论在探讨人物塑造法时强调从叙述层面入手,关注叙述形式方面的差异。依照叙述学家里蒙凯南的观点,小说人物通常由两种叙述法来描述:直接法和间接法。①所谓直接法,就是叙述者运用形容词、抽象名词等描述性的语言直接向读者点明人物特点的叙述方法;所谓间接法,则是指叙述者没有明确告知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文中细节仔细推测的人物塑造手法。
爱伦·坡在小说中以直接法和间接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蒙特雷索和福尔图纳托。爱伦·坡以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福尔图纳托的形象。作为叙述者和故事参与者的蒙特雷索在小说开头对福尔图纳托进行了一番描述:“福尔图纳托是一个对我造成过无数次伤害的人,一个在名画珠宝方面冒充内行的骗子,一个经常吹嘘自己是品酒行家的人。”叙述者一系列贬义词语的描述无疑给读者带来一种对福尔图纳托先入为主的反感。假如直接法为读者提供了人物的总体形象,间接法则为加深印象提供了有效证据。读者从福尔图纳托的穿着和言行更加深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他非常亲切地与我搭话,因为酒他已经喝得不少了。那家伙装扮成一个小丑,身穿有杂色条纹的紧身衣,头戴挂有戏铃的圆锥形便帽。”福尔图纳托马戏团小丑般的打扮和醉醺醺的样子更使读者加深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倾向于相信叙述者对福尔图纳托的否定评论。福尔图纳托的语言也使其形象更加立体。每次蒙特雷索提起另外一位品酒名家卢切西的时候,福尔图纳托都是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因为你忙,我正想去找卢切西。如果说还有人能分出真假,那就是他。他会告诉我——”“卢切西不可能分清蒙蒂利亚酒和雪利酒。”蒙特雷索和福尔图纳托此处的对话,凸显了福尔图纳托自大、愚蠢的特点,为他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爱伦·坡对文中的叙述者蒙特雷索形象的塑造则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法,即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完成的。“喂”,我断然说道,“咱们回去吧,你的健康要紧。你有钱,体面,有人敬慕,受人爱戴。你真幸运,就像我从前一样。你应该多保重。至于我,这倒无所谓。咱们回去吧,你会生病的,那样的话我可担待不起。再说,还有卢切西——”“我一连砌好了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这时我听见了那根铁链猛烈的震动声。声音延续了好几分钟,为了听得更称心如意,这几分钟里我停止干活,坐在谷堆上。等那阵声音终于平静下来,我才重新拿起泥刀,一口气砌完了第五层、第六层和第七层。”这两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蒙特雷索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欲擒故纵,利用福尔图纳托的弱点步步引诱其进入圈套。一旦猎物进入伏击范围,马上动手并且十分享受这一复仇的过程。读者在这一过程中看到的是福尔图纳托这一人物无法知道的现实,使得人物最后的悲剧命运在读者面前显得昭然若揭。作者形象化地展示了蒙特雷索虚伪狡诈、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