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要深入现场 (刊发于《中国新闻出版报》)

标签:
中国新闻出版记者潘京 |
http://s3/mw690/003RKNmjty6OGEZFNyW42&690
勇气、责任
耐心、挖掘
2002年7月,我和报社同事前往汉中宁强嶓冢山拍摄野猪肆虐的照片。为了拍到野猪,我们黄昏时爬上海拔2000多米的山顶,与村民一起蹲守在窝棚里。入夜,温度骤降,冷风嗖嗖,瑟瑟发抖的我只能靠喝白酒取暖,但双脚还是被冻麻了,可即便如此,我依然坚守到了天亮……2005年,我在调查西安有人用废塑料生产一次性口杯时,为了弄清楚废旧塑料经粉碎后被运往哪里,冒着烈日在长安区通往西安的城郊岔路口足足守候了6个小时。在2006年年初对铁路票贩的调查中,从1月4日大雪开始,我几乎每天都穿着黄大衣在火车站守候、观察。也正是这种等候,最终发现了端倪,也最终促使我顺藤摸瓜,找到了倒票源头。
应该说,有了耐心,思考才能是理性的,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不管多么困难的采访,当拥有耐心坚持不懈地去等待、去挖掘,就会有收获。
2006年6月,我在做西安某中学4名高中生到渭南参加高考替考的事件调查时,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新闻现场的还原难度极大。考虑再三,我决定先从一名学生入手,然后逐个击破。初次见到学生,我通过闲聊稳住孩子的情绪,随后利用前置式的问话,得到了有关内幕的初步情况。接着,当天晚上、次日白天再次加大采访力度,从而得到更多的情况。有了这些,我又想办法采访到组织替考的该校老师李某,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撬开了李的口,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赴渭南一一求证了个中细节,最终完整、清晰地还原了替考的整个过程。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当时我在学校教务处办公室采访李某,一个间隙,我发现录音笔没电不工作了,赶忙说自己的照相机还在车上不安全,想取回来。话一出,她情绪立即缓解,但不放心,跟着我出校门去拿摄影包,我看她也跟了出来,便把包让她背着,自己以买水为由快速跑到一个小卖部买了两节7号电池和水。等再来到办公室的楼下时,我借口上趟厕所,让她先上去,结果顺利在卫生间换上了电池……
为了深入新闻现场,最大可能地切入新闻事件的核心,可以说,即使在最细微的采访环节上,都存在方法上选择与使用。如2005年在临潼零口镇暗访医疗垃圾收购点时,我就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方法,不直接了解暗访这家的情况,而是通过去这家打听那家的情况来收集信息。这样,既避免了被问老板的怀疑,还能得知另外一家的情况。如此反复,知道的情况就多,信息来的也就容易。记得当时正值盛夏,自己的穿着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做医疗垃圾生意的人,索性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找一家一家的老板“谈生意”。因为按一般人的思维,怎么也不会想到记者会光着上身采访,这样对方的警惕性小了,自身的安全度就提高了。
在多年的采访历程中,如果没有尽可能快的赶到新闻现场,没有尽可能深入到新闻现场中去,便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只有深入到新闻现场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才能采到最真实、鲜活的新闻,产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