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复旦学生,却让复旦在网络上一度很红。
一个是年近不惑的准三轮车博士生蔡伟,一个是至今尚不知名的“知名”人士朗诵男,2009年3、4月间,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骤然升格为复旦闻人。
据说,在复旦光华楼27层的古文字办公室里,只要在走廊里出现的陌生脸孔,大都是来找蔡伟的。蔡伟并不躲避,总是在一个用废纸订起来的练习本上,写上古书中的各种字、句。而相比之下,难寻觅踪迹的是朗诵男。这位颇具“大演说家”风范的年轻人,从在复旦甫一亮相,便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以致于若干个日子之后,都还有很多人对他是否是复旦大学学生争论不休。
对这样的争论,有传言称,朗诵男只是付之一笑。
http://s11/mw690/003RKNmjzy6OAdje2pk4a&690
三轮车夫痴迷“学问”
“该说的我已经说了,来找的人太多,我没法看书了。”被逮个正着的蔡伟很有尴尬的说,前些天疲于应付采访,已经把很多时间都浪费了。
言语中,他不知想表达遗憾还是别的。他穿着一件浅色衬衣,拘谨中透着一丝憨厚。这个年近不惑才来到复旦做博士生的民间学者,此前近20年里,跟复旦都没有关系,干的活儿也不外乎当工人,蹬三轮车,摆小摊。突然之间的登堂入室,堪称普通人的人生奇迹。
但蔡伟的吸引力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如何与复旦发生的关系。今年38岁的他,在锦州读完小学、中学,高中毕业后便待业在家。由于严重偏科,尽管学生时代的蔡伟学习也比较勤奋,但除了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外,其他科目十分糟糕,这必然与高考无缘,而高考的落败,在那个时候,也几乎等同于永远止于大学的门外。
然而蔡伟喜欢诗词、酷爱文史。高中时偶然从《文史》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古文字的论文,从而引发了他此后十多年的兴趣。他陆续读了一些古代典籍,甚至还用笔抄下了诘屈聱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方言》和最早的词典《尔雅》。
毕业后,蔡伟进了锦州当地的一家胶管厂,此后多年,他一边做工,一边啃着别人看不懂的古文字典籍,乐此不疲。
工资太低,没钱复印,他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抄,虽然抄书是个麻烦的过程,却无形中强化了学识基础。他曾在自己抄的《尔雅》扉页上,写下了“积微言细,自就鸿文”自勉之言。多年以后,当他能在网络上高谈阔论,激扬文字的时候,多少得益于抄书这种硬功夫。
23岁时,他从胶管厂下岗了,没有其他谋生之长的他只好来到大街上摆小摊。摆小摊的日子持续了很久,每天提几包东西出去,再提着几包货回家,日子一点点度过,虽生活的清贫而且艰难,但他与妻子、与亲人却是过得和睦而温馨。
在他摆摊的第三年,妻子病了。为了看病,蔡伟不得不干起了挣钱更多的生意——蹬三轮车。尽管蹬三轮车每天挣得要比摆摊多很多,但一天到晚他却要不停地蹬,体力消耗大,时间也挤压的越来越少。没时间、没劲儿读书,对他而言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万般无奈之下,他联系了北大的一位教师,而这位老师又把他的处境转告给了刘钊教授,巧在由他主持的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正在与湖南省博物馆、中华书局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于是,经刘教授与曾有所交往的复旦教授裘锡圭教授商量,断然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于是,苦学多年的蔡伟来到了上海,而后在裘锡圭老先生的推荐下,已近不惑的他,又获得了考博的机会。
不可或缺的朗诵男
就在蔡伟热度未退的时候,朗诵男的出现,又让复旦火了一把。朗诵男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儿,个子不高,身材较瘦,自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他在复旦讲堂上“慷慨开言”之后,瞬时便在网络蹿红。
“请保持安静,除了掌声以外,什么声音都不要有!”2009年4月16日,复旦胡志辉老师在一次思想道德修养课上,见一名学生非常踊跃,便让他做个自我,谁知,他不发言则罢,一发言竟持续了近半个多小,且发言之慷慨激昂,有如回到了五四时代。
从网上的视频上看,朗诵男的发言并没有获得现场学生的一致配合。但他的作为却在复旦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人们给了他一个类似雅皮士的称号——“朗诵男”。
在他受到关注之后,网络又陆续披露出他此前的一些“惊人之举”,他痴迷朗诵,由风雅颂到现代派诗歌,在各种他可以登台的场合进行朗诵,据说,他朗诵的时候,动作夸张,音调激昂,而过于投入的表演,让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原来,朗诵男是河南商丘人。2007年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后,没上几个月便兴味索然,于是跑到北大旁听了几个月,到了去年9月,他又南下到复旦大学旁听。
见过他的一位经管系学生说,他个子不高,穿戴颇有个性,尤其在天冷去饭堂打饭的时候,还经常换脖子上的围巾。曾聆听过他发言的中文系的一位学生说,他在课堂讨论时极爱发言,总是争着回答老师的问话,有时面对他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兴奋,老师甚至不得不阻止他提问。
由于朗诵男并非复旦学生,却屡屡出现在复旦旁听课堂上,因而争议骤起,口诛笔伐者有之,大声说好者有之,但引发更深思考的,却是大学的包容性。
“先贤蔡元培先生给北京大学定下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从而令北大成为了百年中国的人才渊薮,精英摇篮。”一位网友认为,大学的精神在于平等、尊重、理性,复旦出现三轮车博士生和朗诵男,是一个大学的光荣,也是一个大学本应具有的品质。
朗诵男也曾公开表示,自己虽没有学生证,却比一些复旦学生的意志力、判断力更强,而且也更为执著。他称在复旦游学一段时间后,还将于在三四年内,到浙大、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旁听,旁听之余,也还会登台朗诵、演讲,因为这不光锻炼胆量和能力,更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5月后期的复旦校园没能再见到朗诵男的身影,但无疑,在这座颇有历史的大学校园里,朗诵男曾与三轮车博士生有过参见而过的“邂逅”。在没有了朗诵男的高亢声线的情况下,复旦的讲堂上会不会显得有些萧索呢?
学问不以大学校门为界
相对于对学问的追求与探索,蔡伟在事迹,已经可以用执著来定义了。虽然,学问之路还很漫长,但毕竟大学让这条变得更为宽敞。
如今,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网站上,蔡伟已被裘锡圭教授列入2009年拟招博士生名单之中。就蔡伟与裘老的师生之谊,诸多报道已进行过披露,12年前,裘老在刊物上发表一篇名为《〈神乌赋〉初探》的文章,指出对其中的“佐子”一词不甚明了。蔡伟读后写信给裘老,认为“佐子”的佐,应为“嗟子”,是叹词。从此,裘老与蔡伟相识。后来在得知蔡伟蹬三轮车后,裘老也曾建议他考研究生,可因为英语太差,希望渺茫。对此,裘老感叹:很多人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却没有他(蔡伟)这个水平。
,
蔡伟不是科班出生,也无缘获得专业学术训练,但既便如此,却没有阻挡蔡伟在学问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他读古书,能够深入到古人的语言环境中去,甚至通过死记硬背,对古代的语言产生极强的感受力。从古代的文字、语法,甚至遣词造句的习惯,蔡伟都能每每有所“会意”,以至于他在学问上的才能要比他摆摊强上很多倍。
相比于一个学生从上大学到再上研究生、再读博士,蔡伟可谓来了个“几级跳”——这种跳跃,看起来是所谓的奇迹,实际上是符合学问的基础,符合大学的本质的。梁漱溟没考取大学,才20几岁蔡元培就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吴晗考大学好几门是零分,因为历史成绩好,也被破格录取。我国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成名前只是贵县的一名中学老师,而商承祚没上过大学,自幼就学于罗振玉,照样成了古文字专家,年纪轻轻就给大学生上课……
今天的朗诵男,也许就是明天的蔡伟,后天的徐志摩,未来的鲁迅;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问不出校门,学术止于裙带,只能让大学变得愈加苍白,抚今追昔,有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才有了英才辈出的北大;而有了准三轮车博士生,独立不羁的朗诵男,复旦也才更加风姿绰约。(潘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