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云东现,霖雨朝敷”——岱庙碑刻(十四)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脚下的岱庙因历史悠久,藏有好多历代名人所题的碑刻,林立而群,异制各异,内容丰富。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史书法博物馆,细品回味无穷。
“包世臣书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若乃频覆玉
罍扢停节鼓
燕凝睇而不飞 鸾戢翼而犹翥
艳持裾以留仙
“鲁琪光书联”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襟期皎洁中天月
气宇从容出岫云”。末署“鲁琪光”。这是一副旧时佚名对联,不知何时何人所作,但历代有很多书法家都曾书过。意思是:做人的襟怀要跟天上月亮一样清清白白,为人的气度要像空中的白云一样从容自然。题刻人鲁琪光,江西宜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山东登州知府、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
“乾隆壬午诗”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行书。“庙旁精舍小逡巡
瞬息流阴十四春 环壁苕华泐群咏 几成五色目迷人”。末署“壬午清和
御题”。这首诗是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农历四月登泰山时写的。大概意思是:记得上次陪皇太后住在岱庙旁的驿站里,如今转眼这过去了十四个春秋。岱庙里墙壁上到处都是名人歌咏泰山的诗句,让人看得眼花瞭乱。
“乾隆壬午孟月诗”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行书。“春巡南国孤纡跸
按辔高山仰马头 可匹何曾吴岭见 既成乃复大江浮 便教一问峰兮谷 未许多劳郡与州 清晓载登午言降 那因胜处恣耽留 五岳之中宗首出
谁能昆脚与皆头 神传杜句真称独 象拟韩文信不浮 结揽圣情昭泰麓 照临民隐遍齐州 继绳今日伊余责
敢不陪听一意留”。末署“登泰山五依皇祖诗韵
壬午孟夏月御笔”。这首诗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农历四月第四次登岱顶时所作的《登泰山五依皇祖诗韵》。俺站在旅游爱好者的角度,要好好表扬一下乾隆同志,“清晓载登午言降
那因胜处恣耽留”这句说得很好,说出了“走马观花”的弊端。游泰山如果早晨喊上去,中午就喊下山,那里有时间停留下来欣赏那名胜景点和秀丽风景呢。
“题蒿里神祠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世传蒿里摄灵魂
庙宇烧残弊复新 七十五司阴断事 数千余里远祠人 天神志似张华博 地狱图如道子真 积少成多能事毕
泰山元不厌微尘”。末署“岁甲申闰五月廿七日甲辰 翰林集贤学士 正议大夫 知制诰同修国史徐复斋为提点道教天倪子张志纯书之 志纯初名志伟
为上知识改赐今名
岳祠宫门知宫侯道璋化缘”。泰山火车站南有蒿里山,古时山上曾建有蒿里神祠,祠内设森罗大殿、七十五司,俗谓人死魂归蒿里,将根据其在世的行为善恶,受阴司审判。如今这些庙宇早已荡然无存,但由鬼神信仰演化而来的民俗依然存在。题刻人徐世隆,河南西华人,此碑刻立于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至今已逾七百余年。
“七言律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晓来云合雨初斜
欲探仙源事已赊 白社多君频问讯 青祠聊此对芳华 地偏倏有清风至 柏密泽无暑气加 谁是江南流落客
也随朋好醉流霞”。末署“次歆和麻五师招游三阳庵阻雨 遂偕朱、侯、王三友过岱庙小汇 *龙*汝颙甫黄*”。此题刻年月已久,字迹比较模糊,不知何人何时所题,估计是几位好友本计划去游览三阳庵,途中遇雨返回岱庙,有感而作,用来记事。
“泰山刻石二十九残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篆书。“臣斯
臣去疾 御史大臣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 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末署“泰山刻石二十九残字
钱*盖旧藏本侣*姻二*大人正鉴
同治壬戌九月 赵之谦重来瓯中作”。此碑刻内容为泰山最早的刻石,是秦始皇东巡石刻之一,传为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可惜碑毁字残。题刻人赵之谦,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是晚清时众所周知的书画篆刻全能大师,不仅精于隶书、楷书,并且对于篆书和行书也极擅胜场。这是赵之谦于清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农历九月所篆书。
“光绪十六年致祭碑”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楷书。“维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九月朔越二十日丁亥 皇帝遣山东青州副都统德克吉纳 致祭于东岳之神曰 惟神震域崇封 位号原尊于四岳 鲁邦作镇威仪特视乎 三公 朕躬揽万几 首逢初度 竊念临御以来 端云东现 霖雨朝敷 齐烟则九点腾辉 海日则重轮耀彩 兹当行庆之始 宜修遣祀之仪 用荐馨香 特申昭告 所冀祥徵松柏 探玉策以长新 灵控河沂奠 金瓯而永固 尚其歆格 鉴此精诚”。此碑刻是公元1890年农历九月,清朝廷派遣山东青州副都统(二品)德克吉纳,代祭泰山神记事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