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岱庙碑刻(十五)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脚下的岱庙因历史悠久,藏有好多历代名人所题的碑刻,林立而群,异制各异,内容丰富。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史书法博物馆,细品回味无穷。
“李白诗一首”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草书。“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末署“乙未夏月
书于京华
李铎”。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送范山人归泰山》,大概意思是:东鲁友人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李白又要回到泰山去。入山群岩如片片白云,山路逶迤在那青崖之间。经过那高高的南天门,再往前就是那日观峰。渺渺云海望不尽,此去不知何时可回还?这首诗是典型的初唐送别三部式结构,首先介绍送别事件及友人的去处,其次按顺序进行风景描写,最后抒发别情。题刻人李铎(前面已有介绍),湖南醴陵人,军人、现代著名书法家。他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
“朱德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泰山不算高 一千五百八 飞过二千一 他把头低下”。末署“朱德 一九六O年六月廿八日
合肥起飞回京”。诗作者与题刻人朱德,四川仪陇人,十大元帅之首,党政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战争年代称为“朱总司令”。这首诗是朱德公元1960年到全国多处视察时所写的。表面是说坐在飞机上看泰山并不高。实际上是朱总司令抒发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
“《登泰山五言》”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楷书“五月观沧海
初秋上泰山 海深入还有市 山(大更无)班 抚景思嘏(蚌
“刘墉书苏轼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末署“刻东沩归作悌非是
石庵居士”。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大概意思是: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要飘去那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题刻人刘墉,号石庵,安徽砀山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杜甫《赠陈二补阙》”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世儒多汨没
“刘海粟《汉柏》”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临抚散盘琅琊笔
戏为汉柏一写真 苍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三千尺”。末署“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二日 泰安岱庙巡礼写古柏 刘海粟并记
年方八十八岁”。碑刻是现代画家刘海粟的一幅国画《汉柏》并加一首配画诗,诗的后两句是在杜甫《古柏行》里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略作修改而成。这是刘老先生88岁高龄所题的。
“林锴《汉柏》”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隶书。碑刻国画《汉柏》一幅,首刻“汉柏
己未秋仲
写生于岱庙”。画作者林锴,福建福州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诗人、美术师。以国画为专业,也兼顾书法。
“曹植《飞龙篇》”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隶书。“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 西登玉堂 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首刻“魏 曹植 飞龙篇”。此诗的作者曹植,字子建,安徽亳州人,出生于山东莘县,魏武帝曹操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大家熟悉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就是他写的。这首《飞龙篇》是他游泰山时写的,大概意思:清晨游访泰山,行到云雾幽深处。忽然遇到两个童子,满面红光精神焕发。骑着白鹿,手里握着灵芝草。知道是修真有道之人,就长跪在地向他们请问大道。真有领我去西方登上玉堂,在金楼上向我讲道。传我仙方灵药,乃神皇所造。还教我如何食用,还精补脑。使我寿比金石,容颜体魄永远不会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