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冠五岳天下名”——岱庙碑刻(九)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脚下的岱庙因历史悠久,藏有好多历代名人所题的碑刻,林立而群,异制各异,内容丰富。简单就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史书法博物馆,细品回味无穷。
“张养浩《登泰山》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变体隶书。内容“万古齐州烟九点
“醴泉”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无首刻,无末署。在岱庙天贶殿东西两侧,各有水井一口,传说当年宋真宗欲封禅泰山,其他条件均不具备,但天上“降下天书,地下涌出醴泉”,于是封禅便得以举行。因无记载,不知何人何时所题刻。
“《惠竹帖》”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内容“达观来
“孟郊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草书。内容“天地入胸臆
“乾隆戊辰诗”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行书。“兔目当年李氏槐
枒槎老干倚春阶
何当绿叶生齐日 高枕羲皇梦亦佳”。末署“戊辰季春
御题”。大概意思是:当年唐代李氏栽的槐树虽然长出了新叶,但那些树枝却像老人一样倚靠在春天的台阶上。待到这些绿叶茂盛时,躺着无忧无虑地做个美梦亦非常舒服。这是公元1748年农历三月,清代乾隆皇帝陪同母亲第一次来到泰安,谒拜岱庙,观赏唐槐时有感而作。
“乾隆诗两首”碑刻。位于岱庙碑廊,竖刻行书。诗一“翠微洼处数间屋
陟降人兹憩以常 日观高峰应早见 底须幽洞诩朝阳”。末署“庚戊季春上浣 御题”。诗二“登封降禅古来传
总属夸为可鄙旃 造极至今凡六次
无他只谢愧心虔”。末署同上。这两首诗是清代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农历三月最后一次登泰山时有感而作。大概意思:历代帝王泰山封禅,不过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他本人虽然先后曾六次登上泰山山顶,却从没有搞封禅活动,除了虔诚朝拜,别无他求。他表明不借封禅来夸耀自己功绩,只是维护自远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历史传统。
“泰山云烟”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末署“武中奇”。泰山风景经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与巨石的烘托,尤其是云烟的变幻,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题刻人武中奇,前面已作介绍。因有缘博览诸家法帖,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使书法艺术大有成就。曾担任江苏省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主席。
“登泰山五松亭”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隶书。“瀑落悬崖伴爵松 步云飞渡始皇踪 岚光映带河沂水
玉宇铜楼岭万重”。末署“登泰山五松亭偶成
合肥葛六屏书”。题刻人葛六屏,安徽合肥人,现代书法家。擅长书法篆刻并文物鉴定。此诗是葛六屏游泰山时,驻足五松亭,受眼前景色所感染乘兴而作。
“舒同《登岳》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草书。“雄冠五岳天下名 绝顶攀登若步云 红轮初出烧东海 晚电齐明照古城 汶河逶迤飘银带 玉岭峨巍出天门 秋高气爽人意好 他日得缘再来临”。末署“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 舒同”。意思是赞美泰山秀丽的大自然景观,意犹未酣,下次再来。题刻人舒同,前面有介绍,江西抚州人。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创造发明舒体,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