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品县丞“梦游天地外”——泰山石刻拾遗(十一)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前面有专区记载,现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举足腾云”石刻。位于对松山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行书。无首刻,有末署“康熙乙酉年菊月泰安使者祁国祚题”。使者是指受命出使的人,也指奉命办事的人,这祁国祚自称泰安使者估计是七品芝麻官,官不大但抱负不小,举足欲腾云,难道不知道越高越容易摔倒的道理吗!
“独立大夫”石刻。位于对松山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横刻楷书。一棵独立的松树挺立在这石壁之上,部分枝叶将石刻遮挡了些,看不清到底有没有首刻与末署,据说是明代济南府同知翟涛所题,赞扬此松树虬屈苍劲,比五大夫强。同知是知府的副职,衔正五品,也就是副知府,协助知府分管某项或某几项工作。有可能是翟涛借物言志,立志做一个不偏不倚,具有独立人格的副市长。
“松门”石刻。位于“独立大夫”石刻之上方,竖刻行书。无首刻,有末署“南通州徐蔚题”。语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竹径厚苍苔,松门盘紫藤。”估计是岑参看见这一带盘道两侧松树茂密,宛如拱门有感而书吧。
“处士松”石刻。位于对松山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据说旧时这石缝中有棵盘屈虬劲的松树,虽不在五大夫之列,但颇有君子中立不倚之风。明代著名书法家方元焕特题词此三字,赞此松为处士,处士是指不屑于做官的人,用来影射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松。明万历年间此松被暴风雨所冲走,只留下树名“处士松”在此石上。
“驰奔云矗”石刻。位于对松山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楷书。语出自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
“千山闻鸟语
万壑走松风”石刻。位于对松山一带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艺术体。无首刻,有末署“楚图南”。楚图南系近现代颇有成就的作家、书法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从字面理解为此处满山的鸟啼声,风在松树中吹过。用对偶的句子来赞扬泰山风景。
“奉命祀岱宗”记事石刻。位于对松山一带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隶书。内容为“山东按察使永年胡景桂
“與天地参”石刻。位于对松山一带离盘道较远的石壁上,竖刻行书。语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泰山之雄伟可与天地齐名。此石刻远远看去应该有末署,但因距离过远,加上树枝遮挡无法看清,所以不知何人何时所题。
“雄山胜景”石刻。位于对松山一带盘道边的石壁上,横刻行书。末署“萧华
“《泰山颂》”石刻。位于对松山一带的盘道边石壁上,竖刻草书。“高而可登
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 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 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 华夏之魂”。末署跋文“余廿六次登岱顶 纵情山水之间 求索天人之际 仰之弥高
探之弥深 感生之有涯 学泰山无涯也 己卯春
杨辛”。杨辛系当代美学家、书法家,北大教授,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此首《泰山颂》无论是诗还是跋,荡气回肠,加上经典书法,堪称上乘佳品。
“虬枝万杆嵌危峰
稷稷清风翠影浓 自是腰间森傲骨 当年不受大夫封”石刻。位于对松山盘道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无首刻,有末署“道光己亥秋八月
长州王大堉留题”。王大堉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大诗人,其兄王大维时任曲阜县令,随兄居曲阜时常登泰山。这首诗既是赞扬泰山风光,还有可能是借赞扬泰山松之挺拔坚韧,自我铭志之意。
“梦游天地外 身坠烟霞中 愿举饱腹稿 万古开心胸”石刻。位于对松山盘道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无首刻,有末署“道光己亥仲秋八日 子梅王鸿题”。王鸿,字子梅,曾在山东聊城任过县丞,比七品芝麻官还低一等,相当于副县长职务。王鸿在担任聊城县丞期间,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在工作之余饱览齐鲁风光,题咏了大量描写济南山水名胜风物的诗作,是清代有名的山水游记诗人,王鸿虽尤思报国,但自感官居八品而人微言轻,只有用寄托形物来表露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