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一柱”之泰岱——泰山石刻拾遗(十)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前面有专区记载,现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乾隆《咏五大夫松诗》”石刻。位于五大夫松附近,竖刻行书。内容“何人补署大夫名,五老须眉宛笑迎。即此今兮即此昔,抑为辱也抑为荣。盘盘欲学苍龙舞,稷稷时闻清籁声。记取一枝偏称意,他年为挂月轮明。”末署“咏五大夫松一律
戊辰仲春月
御笔”。戊辰年为公元1748年,三十七岁的乾隆登上皇位宝座十三年,风华正茂。二月东巡,驻曲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登泰山。春风得意马蹄疾,神采飞扬游东岳。来到秦始皇所封“五大夫松”处,有感诗兴大发,借“一枝称意”来比喻重臣,“一轮明月”为圆满之意,感慨社稷安康,圣明统治的理想抱负,都是要建立在朝廷良臣的基础上。
“海天在目”石刻。位于云步桥附近的盘道旁的石壁上,横刻楷书。无首刻,末署“癸酉年之秋
杨萱庭题”。此石刻是山东聊城出生的无党派人士、现代书法家杨萱庭先生于1992年题写的,杨先生早期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此石刻是由泰安市文物局刻制的,是按现代读写习惯从左到右,开头当成“目在天海”念时总觉得非常别扭,心里咕嘀着这杨萱庭何许人也,真是“目中无人”,典型的“眼珠子比天高”,确实是冤枉了一个好人。
“抚松盘桓”石刻。位于五松亭后面的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光绪己丑上巳”,末署“长白裕德题”。在清朝“裕德”这名字有好多,有名的一个是湖北巡抚崇纶之子,道光年间之进士,但这个“裕德”在1851年以去世。而光绪己丑年则是1889年,显然不是这位官二代所题,那这个长白裕德就不知是何方闲野名士。“抚松盘桓”语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意思是夕阳暗淡将坠入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题刻者不知是表达抚松赏景而流连忘返,还是抒发暮年流连世间之感慨。
“秦松”石刻。位于五松亭后面的石壁上,横刻篆书。无首刻,有末署“光绪丙戌十二月吴大澂题”。“秦松’二字在此处应该就是指秦始皇所封五大夫松,没什么特别意义。只是吴大澂这位清代著名书画大家、金石学家展示一下书法艺术而已。吴大澂善画山水、花卉,其书法精于篆书,所以在泰山可多处看到其篆书石刻。
“揽翠”石刻。位于朝阳洞之北的盘道旁石壁上,竖刻行书。无首刻,有末署“道光癸卯
萧亭张祥河”。张祥河,清嘉庆进士,善诗。曾任按察使、布政使等级职,还任过陕西巡抚。意思是站在此处,青翠的泰山可一览无遗。
“从此看山”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盘道之侧较远的石壁上,竖刻楷书。好像无首刻,末署“康熙康熙己未夏四月泾阳任......”后面几个字被茂密的树枝所挡,看不清楚。告诉大家这里是一个看风景的好角度,北望岱顶,白云、古松、十八盘、南天门尽收眼底。
“北京女子师范博物系女学生考察地质记事”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盘道旁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泰山是中国最早受到自然科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大山,而由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个博物系的女同学前来考察,这应该是全国名山中的唯一。所以这也算是一处有着特别意义的石刻,全部内容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学生
考查地质冀览太古岩层 远跋千里 登临至此 中国女子之有高等师范自此校始 女子师范之有博物系与博物系之有地质冀览 则自此女同学始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六日”。由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地质教育家章鸿钊所撰,由后来曾担任上海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学校长、当时考察队女同学之一的韦琼莹手书。
“大好河山”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民国三十三年二月二日”,末署“天津胡宝林
胡宝泉”。系公元1944年天津胡家“二宝”同登泰山,有感而发对泰山秀丽风景的赞叹。
“空翠凝云”石刻。位于对松山附近盘道边的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乾隆五十三年嘉平月”,末署“泰安郡守古吴宋思仁题”。乾隆五十二年宋思仁出任泰安知府,因其嗜学好古,任期内常登泰山,留意泰岱史迹,撰成《泰山述记》。宋思仁一边当官,一边忙里偷闲游山玩水,还写游记,看来也是个闲不住的主呀。只是这家伙故作玄虚,把知府写成郡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东天一柱”石刻。位于五松亭后面的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光绪丙午夏四月”,末署“致祭使者泾县吴廷斌书”。清末大臣吴廷斌,安徽径县人,因庚子之乱中护驾有功,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官到山东布政司,实授山东巡抚,这位从二品大臣曾数次代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泰山之巅举行祭天仪式,所以他便用“致祭使者”来署名,显得他这个巡抚与其他巡抚更为得宠。不过你还别说这位巡抚的书法还是略有功底,四个字写得是圆滑有力,如同他在官场一样圆滑有如。字面上是赞泰山雄伟高峻,象一根擎天巨柱,也有暗喻自己是晚清重臣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