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拱岱”盖五岳——泰山石刻拾遗(九)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前面有专区记载,现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登峰造极”石刻。位于五松亭附近盘道之侧的石壁上,横刻楷书。末署“光绪己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里的“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原意为攀登到山峰的顶点,但此处尚在半山腰,距离岱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应该是借泰山来比喻学问或成就达到了最高的境地,可惜不知这位题字者为何方圣人。
“旹大清光绪丁未上元朱士焕燮辰甫来游”石刻。位于五大夫松附近的石壁上,竖刻隶书。是清时社会闲散名士到此一游志刻。
“圣寿万年”石刻。位于朝阳洞前的石壁上,竖刻行书。据说是泰山管理局集乾隆的字刻的,首刻及末署有刻字痕迹,但无法辨认。
“岩瞻”石刻。位于朝阳洞前的石壁上,竖刻粗楷体。语出自《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意思是为众人所仰慕。无首刻无末署,但旁边还竖刻有一段草书小字“登泰山而后见山川之大亦见山川之小”。意思是说登泰山后方觉泰山之大,觉得其他山无法比较,颇具哲理,回味无穷。
“名山洞府”石刻。位于朝阳洞前的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万历癸丑仲夏立”,末署“山东兵使四明赵世禄题”。
“毛主席《七绝》诗”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石壁上,竖刻草书。“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主席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作的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由泰山风景管理局所刻。
“《朝阳洞》诗”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万丈崖上,竖刻行书。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喜欢登山祭神,尤其是清朝乾隆皇帝对泰山更是情有独钟,一生来过十一次,题泰山诗就有百余首。据说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间见仙阁琼楼,十八盘又似天梯垂向人间,四周青山郁郁葱葱,峡谷溪水湍湍潺潺,仿佛就是一副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赞叹: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少了方印章。便一时兴起,吟诗一首“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牅。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命人刻在万丈崖壁上,当作他心中那幅图画的印章。现在崖上那首戊辰年御题的那首诗,有人说远看有点像一张膏药贴在泰山肚脐上,有点不伦不类,你还别说,好像真是那么回事。
“泰山松”石刻。位于朝阳洞北的盘道边石壁上,横刻楷书。何人何时所刻无查。此处北面便是对松山,也是泰山松树最多的地方,俺记得当年京剧《沙家滨》里有这样的台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其实“枝如铁,干如铜”的泰山松不在岱顶,而就在此处也。
“发育万物 峻极于天”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石壁上,双排竖刻楷书。首刻“隆庆五年辛未仲秋
山东按察使闽中吴文华书”,末署“副使关西周鑑瀛海李汶
佥事豫章叶宪 东越高克谦镌石”。语出自《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因为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所以帝王改朝换代之时,一定要去泰山封禅。泰山为“岳中之孔子”,既可发育万物,又是峻极于天的。
“松云绝壁”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石壁上,竖刻行书。有末署“康熙岁次壬戌
长白卞三畏题”。这卞三畏是清初著名的文人、书法家,康熙年间还任过汾阳知县,虽官不大但名气比较大。公元1683年卞三畏登泰山,路过此处,只见群峰兀立,直插云天,近处绝壁万丈,松云缭绕;远处云海茫茫,缠绵悱恻。宛如仙境般的画面,于是题字以纪。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石刻。位于朝阳洞附近的石壁上,竖刻草书。摘自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泰山风景区管理局于1967年制刻的,让游客们登泰山领略“江山如此多娇”之风景的同时,记住曾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艰难岁月,展望未来的光辉前程。
“冠盖五岳”石刻。位于五松亭附近盘道之侧的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光绪三十一年中浣
济东泰武临道丁达意暨泰安府知府吴筠孙
泰安县知县李于锴游此泐石”。一位正四品、一位从四品、一位正七品,同登泰山,题字为记。
“群峰拱岱”石刻。位于五松亭附近盘道之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嘉庆拾玖年叁月谷旦”,末署“衍圣公孔庆镕题”。孔庆镕系孔子第七十三代嫡孙,他借用《论语》“为政德,譬如北辰,居其而众星拱之”之意,实指众多山峰环拱岱顶,与众星拱北斗一样,象征泰山乃天地之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