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雨晴亦佳”——泰山石刻拾遗(四)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前面有专区记载,现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柏洞”石刻。位于斗母宫之北的盘道,横刻楷书。首刻“光绪二十五年夏
济南张汾题”。此处古柏参天,荫森蔽日,人行其间,如得洞中,人们称之为“柏洞”。游人登山往往在此小憩,消除疲劳。
“峯逥路转”石刻。位于药王殿之南的石壁上,横刻楷书。末署“乙酉姑洗月上澣历邑刁文元书”。系历城人刁文元于光绪十一年农历三月上旬题书。此地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至此而不能登。
“山高水长”石刻。位于步天桥北约两百米处的盘路西侧旁边的石头上,横刻隶书。首刻“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末署“海军军官旅行团谨志”。
“虎”字石刻。位于中天门稍北盘道东侧石壁上,篆书。末署“吴大澂”。据介绍刻于光绪十二年,这位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学家将“虎”字变形成有脚有尾,翘尾蹲坐,栩栩如生,格外传神,为泰山字刻之精华之一。相传过去在此一带偶尔有老虎出现,此石刻提醒人们到此注意安全。
“但去莫复问
“长风莽荡日曛胧
“接踵过青天 高山群仰止 为问熙攘人 曾否忆国耻”石刻。位于中天门之北盘道东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末署“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余江吴迈”。公元一九三二年,时值日本侵略中国,余迈能在登山之余忧国忧民,提醒游人勿忘国耻,值得一赞。
“中华精神”石刻。位于中天门稍北倒盘东石壁上,横刻行书。首刻“一九八三”,末署“黎玉”。至于此黎玉是不是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曾领导著名的徂徕山起义的黎玉,没有记载。
“虎”字石刻。位于中天门稍北倒盘东石壁上,草书。末署“癸亥张*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笔虎”,此草书“一笔虎”沉雄有力,力透绝壁,竖笔虚笔飞白,颇具虎尾,维妙维肖,生动传神。
“道光己亥岁三月十七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汤金钊
“道光丁未二月十七日督学使者昆明何桂清 偕平湖高振锳
上元王至华 阳湖庄敏
萧山来献琛 固始元伟
无锡秦缃业 归安姜赓元同登夜宿碧霞宫
次日黎明养云亭观日出”石刻。位于中天门附近盘道旁边的石壁上,竖刻楷书。何桂清曾任两江总督,应该又是官员出游时所题。像这种不署名执笔的集体题名,也就是集体到此一游的意思。
“大清光绪丁亥年三月
“气象万千”石刻。位于中天门斩云剑之北的道路旁的石壁上,双排竖刻楷书。末署“民国二十一年夏仝游青岛
八月五日归途登泰山 极顶雷山观日出 均为生平壮游 因题四字以志鸿爪 同游者尚有公展儿子维新 上虞王延松撰
吴兴潘公展题”。王延松时任商报董事长,潘公展时任申报董事长,两个新闻出版界之大亨至此一游。
“五岳之尊”石刻。位于斩云剑之北,快活三里道路旁的崖壁上,横刻楷书。首刻“民国十年仲春之月”,末署“富坡王晋题”。
“既雨晴亦佳”石刻。位于快活三里上段的崖壁上,横刻行书。有“既雨晴亦佳”题刻。末署“丙午首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