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石屏向日明——高山流水亭(国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风景区景点众多,古迹文物更是星罗棋布。从斗母宫往北游,有一个叫“经石峪”的地方,就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著名的经石峪石刻,因石坪上刻有佛教金刚经文而得名。字大如斗,笔法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誉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之瑰宝。另一处就是位于石刻旁的古建筑“高山流水亭”,与泰山的其他古建筑一起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流水亭为全石材质正方形建筑,周边四根石柱,下有四根踢脚石,上有石横梁、石插板、石脊石等,亭内横梁上方刻有楷书“高山流水之亭”,亭外横梁上方刻有正楷“源頭活水”亭额,正对游道的两根石柱上刻有楷书楹联:“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意思是说,天下雨时,雨水宛如从天门上倒下的水帘,水帘漫过经石峪溪时,似乎在大声吟咏着溪中经石上的千年佛经。
据资料介绍,该亭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为江西南昌人万恭所建。时任兵部侍郎的万恭,因负责督理河工,当年游览泰山,见经石峪大字雄奇,景色别致,依高山,临流水,遂决定在此建亭一座。万恭喜欢鼓琴,遂根据《岱览》中记述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遇暴雨,止于岩下,援琴而鼓之。”《列子·汤问篇》中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取“高山流水”而命名,亦有万恭效伯牙鼓琴之意。
当年建亭时,万恭还撰文《高山流水亭记》,由时任泰安知州的李逢阳等人刻在经石峪西侧的崖壁上,正楷,亭记文辞雅丽,意境契合;书法字体浑厚,古朴大方。与经石峪中的古经文相映成辉,实为众多明刻中之佳作,给经石峪石刻锦上添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保护经石峪中的经文石刻,疏通河道需从原亭址而过,遂将明代古亭整体往西南方向移了50米左右,也就是现在从登山盘道前往经石峪石刻的石阶路之右侧的“高山流水亭”。而“高山流水亭记”铭文石刻保存尚好,没有残缺。
在“高山流水”石刻旁,还有一奇石,上面有重重叠叠的刻字,目前清晰可辨的有“水石阴森”,末署“皇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秋七月 赐进士巡按山东监察御史 晋人陈昌言题”;“深趣”,末署“关西白生书”;“试剑石”,末署“柴寅宾题”。但仔细去看,还有一些字迹依稀可见,只可惜被上面的刻字所覆盖看不完全,如“水石阴森”下面就有旧字刻痕迹,“水”字上面还可见“明萬曆”字迹;在末署下面隐约可见“鼓琴”两大字迹,因万恭“嗜鼓琴”,说不定是建亭的同时由万恭所书。遗撼的是被陈昌言涂鸦破坏了,否则这块奇石上的字刻历史年份还可往上推整整70年。
游道旁还有几块石刻。一块是“《暴经峪水簾》诗”石刻,“暴经石傍水泠泠,镇日独来倚树听。此意世人浑未解,半天矫首万山青。——关西李三才道甫题”,末署“万历戊子春吉济南府通判阎廷梓
高山流水亭建立四百余年,有不少游人在亭中小憩观景,有人描绘为“瀑流千派,飞喷字画,上构石亭一,宽容数人,危壁在后,雪浪在前,每风鸣雨响,万籁俱怒。”明朝山东巡府李戴曾有诗赞此亭曰:“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风清。弹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
如今无论是登山还是下山的游客,前往经石峪游览的游客,或从亭前路过,或进亭内小憩。然后“放怀”心情,迈着轻松的脚步踏上“云路”,如坠仙境。
附:《高山流水亭记》铭文摩崖石刻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前大理寺左右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太仆光禄少卿、吏部考功寺郎中、南昌万恭撰。
余既表泰山之巅,掠泰麓而南下,则憩晒经之石。石广可数亩,遍刻梵经,皆八分书,大如斗,不知何代所为。近有好奇者,则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余乃大书“曝经石”字,皆博可六七尺,刻深三寸,垂不磨,以助其胜。北耸石岩,石若斩截而成,涧泉漫石而下以悬于空,岩若垂万珠焉。余辄大书“水帘”字,深刻之,水澌澌淅字上,字隐隐匿水中,斯泰山之至奇观也。已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高约十五尺,广约四十尺,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向而立,则水帘之泉冷冷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焉。余嗜鼓琴,辄顾从者曰:“夫是倚泰麓之壁也,斯不亦高山乎!夫是临水帘之泉也,斯不亦流水乎!为子援琴而弦之,邀泰山之神,聆广陵之散。若将巍巍乎志在高山也,又洋洋乎志在流水也。是为神品,亦为神解。”从者悦,遂名之曰“高山流水之亭”。
明隆庆六年壬申冬
工部郎中金学曾,主事张克文,黄猷吉,张登云,副使刘庠,参议蔡应阳,余立,佥事郭良,栗在庭,济南府通判王立刚,泰安知州李逢阳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