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2018-12-26 18:54:13)
标签:

旅游

文化

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这些石刻有历代帝王,有文官武将,有儒道释家,亦有文化名士所题。内容丰富,书法各异。涵括了整个中国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既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泰山石刻早在2001年就由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主要分布于经石峪、大观峰。这两处前面已经予以专项记载,现在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万仙楼——斗母宫盘山道两侧石刻拾遗: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渐入佳境”石刻。位于万仙楼以北盘道之东,楷书,末署“心月姚霁”,草书。语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古人喜欢用“渐入佳境”形容游山之趣。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听泉”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纪念碑之西石壁上,楷书。还有跋文谓:“戊戌秋 齐云浦 赵培生 徐干卿 王俭堂 吴文卿 王子墉 施致远 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 忽闻泉声 因以志之”。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蔚然深秀”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山坡巨石上,楷书。首刻“光绪癸己荷月”,末署“历下***题”。注*处有被凿毁的痕迹,应该是题字人的姓名。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洞天福地”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纪念碑之西的山坡巨石上,隶书。首刻“光绪己亥秋月”,末署“历下刘廷桂立”。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步玉清”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纪念碑之西的山坡巨石上,行书体。首刻“光绪辛巳仲夏”,末署“历邑杨逢霖敬题”。“玉清”者,仙境也。意思是走在泰山上就好像步行在仙境里一样。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胜游”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盘道边山坡巨石上,篆书。末署“许崬”两字,估计为题字人姓名。

“云山胜(*)”石刻。位于位于万仙楼之北的盘道边,篆书。(*)为土字旁加上艺字,不知读什么音。首刻“己亥夏六月”,末署“历下刘廷亿敬立”。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勇登仙境”石刻。位于万仙楼附近的乌龟洞上面的石头上,自由体。首刻“民国卅三年”,末署“青岛萧震 朱瑞甲”。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石碑。立于万仙楼之南的盘道边,楷书。末署“清邑优行禀生 民国城区议长 定陶孔广芷书丹 弟子定陶毅悦谨撰敬勒 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上浣谷旦 监生车鸿川 铁笔李佐安”字样。其中好几处有明显凿痕,显然是有意抹去一些内容。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泰山高:五岳之长,举世所尊。巍巍日观,荡荡天门。青徐俯跨,星斗仰吞。左襟沧海,右带昆仑。群峰罗列,视若儿孙。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石刻。位于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北的一块巨石上,楷书。末署“乙酉春黄县张振声撰”,这首四言诗《泰山高》的作者张振声,是最末一任日伪泰安县长。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拜石”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革命烈士纪念碑西侧山坡的巨石上,隶书。系清光绪年间高唐龙祖森集汉史晨碑字而镌。典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佚事,旧时米芾在无为当通判时,宁可参拜古石,也不去参拜贪官麦知州。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不成功毋宁”石刻。位于革命烈士纪念碑稍北的巨石西侧,隶书。下面还有跋文,可惜字迹模糊,辨认不清。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名言莫”石刻。位于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面山坡上,楷书。有跋文“少将宪章丘君 上校瑞轩湛君 邑绅刘君松岩 吴君子 张君书安同饮斗母殿下 北则峰峦千仞 南则烟火万家 西岭晚霞布锦 东山新月上钩 似蓬岛风光 仿天台胜境 珍赞莫从 书此以留鸿爪 民国甲子 邑民范梦九谨志”。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虎”字石刻。位于斗母宫南,草书体。位于斗母宫南,首刻“民国十四年”,末署“古沛张正寰题书”。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初步登高”石刻。位于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北的盘首西侧巨石上,楷书。首刻“嘉靖戊申仲春七日”,末署“清源一泉李樂书”。李樂系嘉靖年间二甲进士。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望岳》诗”石刻。位于斗母宫之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南的盘道边巨石上,篆书。“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末署“杜工部诗吴大澄”,据考证,此石刻是清末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澄于光绪十二年所题。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肤寸升云”石刻。位于万仙楼之北的悬崖上,隶书。首刻“光绪己亥仲夏”,末署“历下苏容德 刘芳桂立”。古人以“触石而出,肤寸而舍”赞誉泰山能兴云致雨,神乎其神。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万古流芳”石刻。位于斗母宫之北有盘道旁的巨石上,楷书。这石刻的署名有点长“京都内府皇门内宫进香为取泰山灵应银安太监题名刻字 会首惜薪司总理内宫监太监刘文弼 副会首惜薪司南厂佥书内宫监太监曹时 惜薪司总理御马监太监姜泰 西安裏门掌门内宫监太监王余庆 西安裏门管事御马监太监张贵 乾清宫近侍内宫监太监谢昇 东安门管事御马监太监徐本 乾清宫近侍尚衣监太监刘进忠 乾清宫近侍尚照监太监王钦 乾清宫近侍内承莲宫管事御马监太监董实 大明天启三年岁次癸亥念日敬 斗母宫妙山重刊”。原来是明朝天启年间京城皇宫里面的一群太监,游泰山后装模作样地表现了一番。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神州磊落”石刻。位于斗母宫之北的盘道树林里,行书体。无首刻无末署,至于何时何人所书,没留任何线索。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中流砥柱”石刻。这是目前为止最大的独立、可移动的石刻。这块原石约百余吨,原位于罗汉崖附近的河道旁,首刻“明嘉靖丁未中秋日”,末署“莆田少渠陈甘雨书”。这陈甘雨是福建莆田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莱芜知县。估计当年陈甘雨游泰山时在罗汉崖下的山溪中洪流湍急,而这巨石屹立不倒,作者见景生情,一来赞扬此石,二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泰山景色风月无边——泰山石刻拾遗(二)


“虫二”石刻。位于万仙楼北侧的盘路之西,楷书。准确地说应该不是“虫”字,而是“虫上加一撇”,因字典里没有这个字,传来传去也就成了“虫二”两字。首刻有“己亥夏六月”,末署“历下刘廷桂立”。刘廷桂济南历下才子,十二岁就考中秀才,得“刘十二”外号,是济南方圆的老子加名人。据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仿佛都在云盘雾绕之中,便别出心裁玩了个文字游戏,挥毫书下了“虫二”两字。真正寓意是“风月无边”,赞扬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既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成为泰山七十二景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