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小碑林——泰山石刻拾遗(一)

泰山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无论是建筑物旁,还有在盘道两侧,到处都有琳琅满目的碑谒、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这些石刻有历代帝王,有文官武将,有儒道释家,亦有文化名士所题。内容丰富,书法各异。涵括了整个中国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既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泰山石刻早在2001年就由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主要分布于经石峪、大观峰。这两处前面已经予以专项记载,现在对星罗棋布在景区内的其他部分予以拾遗,按区域分别记载。
红门宫附近部分:
红门宫门侧墙壁上有清朝光绪年间题刻:“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独倚高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孤红莫恨荣华晚,众绿都成惨澹光。休上危桥云步迥,更高寒处更凄凉。——经石峪看红叶诗/光绪辛丑九月既望/吴门石祖芬题”
石祖芬,苏州吴门人,曾任泰安府权守。权守是与正职官不同但有同样权力的官员,当正职官暂时不在任上时,权守可以替代正职。石祖芬因工作在泰安故曾多次登泰山,留下过不少石刻。
在红门宫附近,有一组数十通的碑刻,年代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被世人称为红门小碑林。
“万善同归”碑。光绪十二年立。“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何神也?或谓黄帝所遣玉女,或谓即泰山神女,其说多不合。国朝韩赐胙云:元君地祇也,泰坛事上帝,以人像之则冕旒王者;泰折事地祇,以人像之则翟祎后夫人。易泰折而宫室之貌地祇而珈笄之是天下正神也。此说尽可信矣。夫乾天称父,坤地称母。父严而母慈,凡男妇欲祈年免病、求嗣、保寿,竭诚于元君前者,元君即如其意佑之。惟慈故也,其灵应何昭昭也。莱邑陈家楼庄众结元君祠香社,每岁登岱虔诚叩祝,今四厯寒暑矣社友谋誌姓氏故勒石于元君行宫之侧。——莱邑庠优增广生王维序、亦东沐手敬譔;后学刘荣清、光弼沐手敬书......皇清光绪拾贰年岁抂丙戌梅月上澣之吉”。其省略处则是陈家楼庄众香客之姓名。
“万古流芳”碑。光绪十四年立。“盖闻泰山为五岳之长,而圣母之庙宇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灵爽贯乎。千百年福佑周乎,亿万姓膚寸生云。共庆慈云,广被崇朝遍雨群推法雨均沾此。非特齐鲁所瞻仰,寔举世所敬重者也。某等日深颂祷时惕明威身共登临,以荐馨香特立片石以表敬恭之意。云尔!邹邑......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桃月谷旦立”。其省略处则是邹邑(即如今山东邹县)众香客之姓名。
“平安香社”碑。民国四年立。“北斗圣会题碑记:盖闻祈福延生修斋获百顺之康,辞演华封寿龄推三祝之列。兹有山东岱北道历城县信女许昌玉暨领城内外各善信人等约社‘北斗圣会’赴泰安朝山进香历有年所诚为灵应,昭著众生。蒙庥今秋九月赴红门宫,泰山圣母驾前修设吉祥道场,讽诵诸品佛号求恩报德,迺输赀若干献神伞一对事已告竣。爰将众信姓氏勒诸贞珉以垂永久云......中华民国四年重阳后十日”。其省略处则是众香客姓名。
“皇清/修理泰山盘路碑记”碑。光绪八年立。“修理泰山盘路碑记:泰山由麓而至顶四十余里,其间石磴六千七百余级。合计其地尚十不逮一耳,历年既久,半已倾屺。行者多有陨越之虞道,镕于是岁春月爰檄曹守濬澄徐令寿,基计工修葺,危者安之,毁者易之,以及桥梁陡崖石坡等工亦皆修治完固。而险峻难跻之道拾级可升,今而后行者皆便于登降矣。惟恐更阅数年,而今之所谓完固者又何若也,因于事后提拔开款银五百两后,修理山路工项银五千五百两共成六千两,分发济泰沂三府。生息以为岁修之费道。镕于奏/闻后已奉/俞旨准照所请爰为之记以垂永远焉尔/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孟秋宜兴任道镕书”。任道镕,江苏宜兴人,光绪年间任山东河道总督。
“皇清/泰山为五岳长”碑。光绪十二年立。“朝廷岁遣官致祭抚是邦者,岁后以时备治山高六千七百级,恠石巉崖下临深涧,行者时有戒心。杰涖东()三年命曹道濬澄()黄令麓中修浦津,筑平易道路盘曲处,翼以石栏凡二千五百二十丈,俾登山者有恃无恐,履如夷焉。因念古人当国事艰难险阻之时,必竭忠尽知多方维持,使之转危为安。事虽大小不同,而其理则一也,二君勉之。光绪十二年仲春月/楚南陈士杰譔并书”。陈士杰,湖南桂阳人,曾任山东巡抚。所提曹濬澄时任泰安府知府。
“永垂”碑。民国二十四年立。“且夫泰山为五岳之宗,功参造化,好生为德。所以古者天子十二年一巡狩六龙而东燔柴告天,乃祭泰山。遂使天下之人咸尊重焉。至于今世道虽变,而人心依然。朝山者不远千里,进香者如出一心苟非。东岳大帝灵应不爽何克致此,兹有济南善男信女香社人等,前因五三惨案点祝神佑,事经兵凶,果获平安。即于民国二十一年同赴岱顶,敬献大匾一块、万民伞一把、袍五身、旗帜等件。虽经报答,觉不足以慰神灵,又拟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红门碧霞宫前建醮立石以誌,不忘神庥云。济南府西关仝社人信女......。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中旬上浣谷旦”。省略号处为善男信女名单。
还有同治八年由泰安府泰安县城东焦家立的“合山石碑”、城东南王庄立的“流芳百世”还愿碑记;有咸丰五年由金牛庄立的“万古流芳”碑;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历城北斗永善社立的朝山进香记事碑;因篇幅原因就不一一敬录。
在碑林附近还有一块“有求必应”石刻,署名“弟子郭殿富民国三十八年谷旦敬立”。
红门小碑林的谒碑内容,一部分是邻近地区朝山进香而立的求恩报德记名碑;一部分是时任官员修泰山盘道而立的记事碑。书法有楷书、有行书,比较容易辨认,而且大部分保存完好,立碑年代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