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汇编书的作者应该如何署名

(2025-01-23 19:28:41)
分类: 古籍版本学

本文节选自拙著《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杂著》。

汇编书是把多篇著述汇辑起来的书,汇编书又有多人汇编书和一人汇编书之分。作者署名出现差错较多的是一人汇编书,多人汇编书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1959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集部楚辞类:

“楚辞八卷 楚屈原、宋玉、汉贾谊等撰(索书号9013)”;“楚辞二卷 楚屈原、宋玉、汉贾谊等撰(索书号13634531510165)”。以上八卷本、二卷本《楚辞》均系汇编之书,第一责任者(作者)应该是汇编者,著录方式为“XX编”,作者失传则著录为“佚名编”。汇编作品的创作称“编”“辑”“纂”“集”,不可称“撰”或“著”。汇编书的作者项中如果只有“撰”“著”者,多半会有问题。《书目》谓“楚屈原、宋玉、汉贾谊等撰”,只说明了书中有上述几人的作品,并未回答《楚辞》这部书的汇编者是谁。用各篇诗赋的著者作为《楚辞》的编者,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屈原、宋玉与贾谊等年代相差甚远的人,不可能将各自的文章相约汇为一编,并取名“楚辞”。再有,“楚辞”的称谓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屈原、宋玉可能参与其事吗?显然,《书目》的编者意识中根本没有“汇编书”的概念。

又,《书目》:“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索书号27311016690141114023665034136559406125945352)”,“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 宋洪兴祖补注(索书号428910167984903294等)”。以上二书,《书目》提到了注释者王逸和洪兴祖,却仍旧没有著录汇编者的姓氏,这一点就远不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了,《解题》云:“楚辞十七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集,后汉校书郎南郡王逸叔师注,知饶州曲阿洪兴祖庆善补注。” 刘向编定的《楚辞》十六卷原本虽佚,然王逸《楚辞章句》以刘向《楚辞》为底本而作,应该属实。

再有,《书目》著录宋嘉定六年章贡郡斋刻本《楚辞集注》时,亦有问题。《书目》云:“楚辞八卷 宋朱熹集注 辨证二卷 宋朱熹撰 反离骚一卷 汉扬雄撰 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刻本(索书号6978)。”

《书目》著录仅明确了《楚辞集注》的注文系朱熹所撰,没有揭示出朱熹汇编该书的重要信息。朱熹的《楚辞集注》虽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但收录的篇目并不相同,编排的体例,注释的方法等均有创新,应该是一个崭新的《楚辞》选本。据此,《楚辞集注》的作者项应著录为“朱熹编撰”。《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三目,将书名改称《楚辞集注》,作者项著录为朱熹撰,更加贴切,但仍未提到朱熹“编”书的事实。集部楚辞类尚有宋端平刻本以下20多种《楚辞》(集注),著录中均未提到朱熹为该书的编者。

以上是与《楚辞》相关的作者著录问题。与此相似的还有集部总集类的《三苏先生文粹》。《书目》曰:“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 宋苏洵、苏轼、苏辙撰(索书号122721331232325046等)。

此书亦为汇编之书,谓“宋苏洵、苏轼、苏辙撰”,不妥。《四库全书总目》和《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对此书作者的著录,比较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存目三》著录:“《三苏文粹》七十卷,不著编辑者名氏,前后亦无序跋。其曰《文粹》,盖仿陈亮《欧阳文粹》例也。”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三著录:“《三苏文粹》七十卷,不著纂辑姓氏,前有标目,无序跋。”二目均未将三苏列为《文粹》一书的作者,谓“不著编辑者名氏”、“不著纂辑姓氏”,等同“佚名编”,著录恰当。

……接下来谈一人汇编书的署名问题。一人汇编书的主体是个人诗文集,《书目》著录它们的作者时,大多著录为诗文集的主人“撰”,对集子的编者只字不提。以下所举,仅为笔者能够查阅原书确认著录存在问题的事例:

《陶渊明集》十卷(索书号8368),著录为“晋陶潜撰,宋刻递修本。”据该书后《北齐杨仆射休之序录》《本朝宋丞相私记》,《陶渊明集》前后分别由梁萧统、北齐杨休之及宋宋庠编辑,此十卷本系宋庠编。

《陶渊明先生诗一卷杂文一卷》(索书号9619),著录为“晋陶潜撰,宋绍煕三年曾集刻本。”据书后《曾集跋》,此诗文集系曾集删减宋庠《陶渊明集》而成,应著录为“宋曾集编”。

《骆宾王文集》十卷(索书号881),著录为“唐骆宾王撰,宋刻本。”该集郗云卿序云:“骆宾王婺州义乌人也,……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遂致文集悉皆散失。后中宗朝降勑搜访宾王诗笔,令云卿集焉。所载者即当时之遗漏,凡十卷。”据此,应著录为“唐郗云卿编”。

《孟浩然诗集》三卷(索书号8705),著录为“唐孟浩然撰,宋刻本,”以下九种不同版本者,无一例外,均如此著录。实际上《孟浩然诗集》的编者是唐代王士源,对此该书王士源自序及韦绦之序均有清楚的表述。故《孟浩然诗集》应著录为“宋王士源编”。

《莆阳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六卷(索书号7900),著录为“宋蔡襄撰,宋刻本。”查本书王十朋序,应为钟离松、蒋雍编。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索书号11396),著录为“宋欧阳修撰,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欧阳修诗文集两宋辑本较多,流传甚广。此集周必大跋曰:“欧阳文忠公集自汴京、江、浙、闽、蜀皆有之。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故别本尤多。后世传录既广,又或以意轻改,殆至讹谬不可读。庐陵所刊,抑又甚焉,卷帙丛脞略无统纪。私窃病之,久欲订正而患寡陋未能也。会郡人孙谦益老于儒学,刻意斯文;承直郎丁朝佐博览群书,尤长考证,于是遍搜旧本,傍采先贤文集,与乡贡进士曾三异等互加编校。起绍煕辛亥春,迄庆元丙辰夏,成一百五十三卷,别为附录五卷,可缮写模印。”据此应著录为宋周必大等编。

《无为集》十五卷(索书号9288),著录为“宋杨杰撰,宋绍兴十三年赵士无为军刻递修本。”是集序曰:“侍讲杨先生名杰,字次公,道号无为子。……年七十而终。生平所著文集淹没未传于世。吁可惜也。岁在重光作噩之冬,士误恩假守是邦,服膺侍讲公之名旧(久)矣。视事之初,首询公文于搢绅间,岁余搜获不一。公遣辞典丽,立意奥妙。因删除其芜类,取其有补于教化者,编次成集,将以为学者标准,上佐吾君偃武修文之意,不其韪欤!其诗、赋、碑、记、杂文、表、启,共分为一十五卷。若释、道二家诗文,则见诸别渠云。”据此,应著录为赵士编。

……以上各例之书,多为原著者身后始由他人所编;有些个人诗文集,著者在世时便有人做了选编工作,如陆游的《新刊剑南诗稿》二十卷。《书目》著录为,“宋陆游撰,宋淳熙十四年严州郡斋刻本。” 陆游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是古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一人。事实上,据该书前言及相关文献记载,《诗稿》的资料收集者是苏林,编辑整理者是郑师尹,陆游作了审定工作,汇编者应署苏林、郑师尹之名。陆游去世后,其幼子陆子遹又选刻了《续编》六十七卷(即《放翁先生剑南诗稿》),然《书目》亦著录为“宋陆游撰”,未提及实际的编者陆子遹。

中国古代无数人花费精力,广搜博采,编集印行了大量汇编类作品,许多前人著述和典籍才赖以保存下来,有些原作经过梳理、分类、校勘等工作,文献价值还有所提升。那些汇编整理者的功绩我们切不可忘记,理应在相关作品中留下他们的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