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南县,出产紫丝砚;质量赛端石,周末墨不干”这是一首在当地流传已久的民谣,称赞赛端砚的紫丝砚砚堂内的墨从周一到周末都不干的奇特之处。
http://s3/mw690/003PPV2Tgy6HkjC00ZI72&690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美,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一种赛过端砚的砚台——紫丝砚。原省政协常委、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石可先生的《鲁砚初探》中记载:紫丝砚产于莒南县水库河底,系蛇纹岩之夹层,蕴藏量较少,开采不易。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砚,称“莒端”。石色多青黑,有灰绿、灰黄诸色杂其间,似蛇皮纹。以刀刮之有朱砂点成红色缕丝,着水变紫,以取名为紫丝石。石质细而坚,滴水不干,呵之生润,下墨细速,久用不乏。
山东省地质博物馆资深专家张希禹、张鲁府的《谈鲁砚的开发及现状》一文中,对紫丝砚是这样描述的:紫丝砚——产于莒南县壮岗镇下峪子村,地层为元古界胶南群洙边组,岩性为绢云母千枚岩。其石多靛青色,石中含辰砂微粒,所以加水磨制时,便出现紫红色石沫,故称紫丝石。其石很早被人用以制砚,因石质极接近端石,曾被人们称为“莒端”。有一方用紫丝石刻制的传世古砚,砚铭曰:“此处便有紫丝石,何必远求端溪砚。”对紫丝石给予高度评价。
张希禹称“辰砂微粒”,石可先生称“朱砂点”,其实,“辰砂微粒”“朱砂点”是同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辰砂又被称作为“朱砂”,它是一种棕红色,色彩鲜艳的彩石。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应用辰砂做颜料。紫丝砚与墨相互研磨,砚石中的辰砂色丰富了墨的层次,增强了墨的表现力,因此,紫丝砚是书画家追求的圣物。
http://s3/mw690/003PPV2Tgy6HkjRzbP4e2&690
下峪子村与紫丝石有关的两个人物--------张居健、张坤田。 据一位老教师介绍(今年78岁),他爷爷的爷爷叫张居健,家里很穷,在秋冬枯水季到砚石堂采一担砚石,步行到大店赶集,拿石头换粮食,每到集日,大店的庄氏家族都等着他的到来。而当时庄氏家族门庭显赫,有72家堂号,一度跨鲁、苏、皖三省,民间有“人行十日,不吃他家饭,马行千里,不吃别人草”之说。由此可见紫丝砚之好。
另一个就是张坤田:莒南县志第389页记载:民国初年,下峪子村艺人张坤田,用当地产的紫丝石雕砚出售,雕工精细,至今仍有作品传世。
1945年,日军扫荡壮岗时,开采过紫丝石。
中日恢复邦交(1972年9月25日)后的1977年,日本人通过外贸部门联系,要求进口莒南的紫丝砚。成立于1975年的镇工办于77年组织人员开采,因水大无力开采而作罢。
村里的支部书记张全一回忆说,约在1987、1995、2002年,香港的一位收藏家分三次写信给村委(信早已找不到),要求买一块紫丝砚,村里一直未回信(因为没有砚台)。香港的这位砚友不知从哪里查到了紫丝砚的记载,对此砚恋恋不舍。看来记载是有的,只是不知出处。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紫丝砚的迷人程度。
http://s14/mw690/003PPV2Tgy6Hkkebizj5d&690
上图为黎花砚舍收藏的一方清荷叶池紫丝砚,虽小犹珍,紫丝砚中老砚尤其少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