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137:介绍两种德国常见的艾草

标签:
艾蒿、艾草中亚苦蒿、洋艾北艾、野艾艾草与艾灸两种艾草比较 |
分类: 植物系列 |
一、中亚苦蒿(白茎艾蒿)
中亚苦蒿,也叫洋艾和苦艾。德文名:Wermut;拉丁名:Artemisia
absinthium。是一种野生的菊科蒿属多年生植物,欧、美、亚洲都有分布。德国好多,路边、田埂、荒地、河边都能看到它们。
嫩苗是这样的
根部木质化后,会长成一个大家庭。
一般40-60厘米,最高可达1.5米。
这种植物不但被制成了世界著名的苦艾酒,还有其它一系列产品。
二、北艾(红茎艾蒿)
北艾,德文名:Beifuss,拉丁名:Artemisia
vulgaris。跟上面的洋艾一样,总能看到,但我感觉比洋艾的数量多。
嫩苗是这样的
看得出,它们的茎是红色的,比洋艾高大,可达两米多呢。
这种艾草跟洋艾一样,也用处广泛,被制成了多种产品。
以上两种艾草,像亲兄弟和亲姐妹似的,秉性差不多,叶的反面都是银白。主要从四点辨别:茎的颜色不一样,白的是洋艾,红的是北艾外;叶子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伞状叶,但洋艾叶片大些,北艾细些;开的花也不一样,洋艾开黄花,北艾开红花;味道不太一样,洋艾淡,北艾浓。究竟“哥俩”谁的“功夫”厉害,我也不知道。我食用过洋艾的嫩叶,焯后并不苦。
对比一下两者的叶子:左边两片是洋艾,右边两片是北艾。
两者都可以在厨房作为调料,用于脂肪过重的肉类菜肴,如烤鹅;也可以直接用嫩叶泡茶。它们还是一种很古老的药用植物,能治疗妇女疾病,消化不良和头痛等等,被称为万药之母,有灵性的魔法植物。让我大为吃惊的是,市场上竟然有许多以它俩为原料而制成的茶、精油、药物和酒等产品。
请看,这是洋艾产品。

再看,这是北艾产品。

我认识一位在法兰克福开艾灸诊所的中医师,她所用的艾条全部来自中国,还用从中国带来的艾绒自制艾条为病人熏治。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的艾草(Artemisia
argyi),以湖北蕲春产的最好,也叫蕲艾,这里是李时珍的故乡,也许粘了仙气。
这些花色不美、随处可见的艾草,全球共有350多种,中国有170多种,人们平时对它们不屑一顾。但是,当医生用艾灸为你治好了病,当你得了疟疾,服用了屠呦呦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就好了,你就会对它们刮目相看了。尤其端午节到来之际,人们突然就想起了它,挂在门上能辟邪,嫩叶可做青团能烙饼等等。
前一篇:外孙儿和女儿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