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盛开在德国的中国花儿 ——海娆作品朗诵会侧记

标签:
海娆作品朗诵会德国的中国作家奥恩海姆图书馆中德文化交流信息早安重庆 |
分类: 亲朋好友 |
在这个万物复苏、草木吐芳的春季,位于德国黑森州南部的奥恩海姆(Raunheim)小城,不同寻常地为女作家海娆举办了一场作品朗诵会!
海娆是一位作品颇丰的旅德华人作家,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先后出版了三本小说,还翻译了五本德语诗集。其中小说《早安,重庆》被精通汉语的皮特.科珀(Peter Kolb)译成了德文,由德国著名汉语学家沃夫冈.顾彬(Dr. Wolfgang Kubin)作序。这本德译版小说一问世,就引起了德国汉学界的轰动,也引爆了作者旅居的宁静小城奥恩海姆。
这座靠近法兰克福机场的富庶小城,为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小说家而倍感自豪。他们不仅在当地报纸做了及时宣传,还积极筹划组织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
朗诵会于3月17日晚19时在奥恩海姆市政厅底层的图书馆举行,笔者应邀提前到达了现场。只见图书馆室内外张贴了好几幅广告宣传画,桌椅和屏幕早已准备齐全。作为新书朗诵或推介会场,这里再适合不过了。一个仅有1.7万人口的小城,能有这等规模的图书馆,足以看出德国人是个热爱读书的民族。在各种各样的德文藏书里,又增添了两本海娆的德译本小说,不但使其馆藏更为丰富,也替我们传播了中国文化。
馆内的前厅空间较小,能容纳30来个座位,没想到陆陆续续来了约50人。大多数是当地爱阅读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人,还有十来位来自小城及周边的中国同胞。一位重庆女教授家住八十公里外的吉森,也不辞辛苦驱车一小时赶来为老乡海娆加油。有些晚到的人没有座位,只好站在书架旁聆听。
朗读会于19点准时开始。在该馆馆长凯特(Frau Keitel)女士的简短开场白之后,市长托马斯.余尔(Thomas Jühe)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不仅肯定了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还强调了奥恩海姆市与中国开展多方合作的深远意义,并为中国作家海娆能在此安家感到荣幸。随后海娆致辞,简介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况,以及这本书的故事梗概。为了让德国听众对家乡重庆有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海娆在开始朗读之前,播放了一段从德国电视节目中剪辑下来的纪录短片,题目为《重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该片全面地介绍了重庆城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对了解小说的故事背景有极大的帮助。
朗诵开始了。海娆用中文朗诵了本书的开头部分,然后由她的夫君开始德语朗诵。本来该馆邀请了本书的译者科珀先生前来介绍并朗读,但由于他家住在北威州,工作太忙无法抽身,便写了一封表示歉意的信函。没想到,作家的夫君正好顶上了德文朗读的角色,而且效果相当不错。笔者认识这位身材魁梧的德国先生,只知道他是个电脑软件专家,并不知道他还很会朗诵呢。他的声音是德国式的抑扬顿挫,感情很饱满。会场出奇地静,都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人们还时不时地为主人公的经历发出阵阵唏嘘和开朗的笑声。
笔者除了听故事,还担负着拍照任务,可是那静谧的会场,实在不好意思起身打扰。令笔者惊奇的是,这对中西合璧夫妇配合得非常默契,有时还很幽默。屏幕上不断地变换着背景图片,一会儿低矮简陋的旧房,一会儿鳞次栉比的大楼,一会儿奔腾不息的扬子江,一会儿街头巷尾的人群。
这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海娆以娴熟的写作技巧,翻译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户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家庭,在城市拆迁大变革时期所遭遇的悲欢离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场休息时,入迷的听众们,不是起身走到前面去取作者带来的新书,就是看着屏幕上的重庆画面指指点点,或者端着红酒香槟与朋友交谈,享受这个美好的文学之夜。个别年迈的德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上竟有个比纽约还大的大都市重庆;更多的德国人急于想知道书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这个突飞猛进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坚强地面对新生活的。
随后又继续了半个小时的朗诵。结束时,人们向这对夫妇致以热烈的掌声,20本新书也被一抢而空!笔者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用手机拍照中文版的《早安,重庆》,便问她:您也懂中文?——不,不,我觉得中文字太有趣儿了!该馆的馆长也买了这本书,让海娆签名,海娆迷惑地问:图书馆不是买了两本吗?——啊,那是公家的,这本是我自己的。还有来自《美茵巅峰》(Main-Spitze)报纸的记者Herr Kapp,跑前忙后地拍照不说,也买了这本新书。
笔者的丈夫听得聚精会神,正好五月份跟团要去中国旅游,其中一站就是重庆,也兴致勃勃地买了一本,说回家一定好好读读!
在中德两国经济贸易不断加深,商品互换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互动和彼此的深入了解。作家海娆的这本德文版新书,正好为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这本由中德两国作家共同完成的杰作,就像一朵盛开的艺术鲜花,正在德国民众的心目中慢慢地绽放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