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黑森公园露天博物馆德国老房子德国用品展德国黑森州景 |
分类: 德国景观 |
上周六,迎来本年度第一个大好天,天蓝日暖。我和北威州来访的一对朋友,驾车一起参观了黑森公园。
名曰公园,其实是一家建造在陶努斯山脉东北部山坳里的露天博物馆。该园距法兰克福只有三十公里,已经向游人开放了整整四十年,八年前我和女儿女婿去过那里,并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朋友远道而来,正好赶上极美好天,便从几个郊游选项中确定为它。这就对了,既可在外面享受临春前温暖的阳光,又可了解到德国的历史文化,还不破费太多的时间,来回不过一小时,可谓最佳优选也!
一到那,就看到近满的停车场和老老少少的大批游客,便觉得有些节日的气氛,兴奋地随流而入。我的这两位理科出身、在德国大公司任职多年的夫妻朋友,真的被德国同化了,拿着导游图细细研究,按着所标引的房屋一一对号,然后再按顺序逐个参观。太好了,正合我意!人家北威州的朋友都那么当回事儿参观,我好歹还是居住在黑森州的老外哪,骨子里还真想知道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再说还有个博客,怎么的也得多加点德国人文色彩的份量啊。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我,不仅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和各种植物,还非常关心历史文化和国家大事,如最近发生的昆明无辜同胞被歹人砍杀案,马航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离奇案,搅得我烦躁不安!
人是社会动物,比其它动物所高明之处,就是会制造千奇百怪的房屋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不论哪个国家和地区,这一点儿都闪闪发光,引以自豪!不是吗?这家露天博物馆所展现的就是几百年黑森州的房子及内部生活用具。因此,这家诺大的公园,跟其它普通公园截然不同,不是以自然景为展出对象,也不像我们深圳《锦绣中华》或《世界之窗》那样的把景观拷贝和缩小,而是把该州近四百年来的土木结构房子拆迁以后再搬迁过来,然后以1:1的比例重新在此组装成原型,甚至还原封不动地把当年的居民家庭摆设、小手工作坊工具等等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档案馆或民俗大观园,一座打造得很客观很真实的人文公园,所以又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该馆开辟了黑森州东、西、南、北、中五个小区,尽管展现的只是当年黑森州的情景,但对了解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
我们边看边感叹,这身居德国中部的德意志民族,几百年来的生活情趣一点也不单调啊,生产资料亦不贫乏,工业化程度也很先进,如果没有那两场人为发动的残酷战争的搅合,该是个多么殷实和谐的民族啊!这也让我们想起自己本国的民族发展史,跟这里多少也有些相似之处。由于当年的舶来品很少,许多地方不都是这么自力更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吗?只不过是,我们民宅住房的外表跟他们的有所区别,至于生产资料和各种服务业,基本上类似。
地球上所有角落,都直接地能看到或间接地隐藏着人类文明的痕迹,只能说德国比其它任何国家更注重挖掘和保护而已。这个国家的博物馆无奇不有,大大小小多得很,令人叹为观止。也正是因为这里的特定居住环境、建筑风格、生活习俗、日常工具被以公园主题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让人有了参观的欲望,有了前来学习的必要。
以上这些,就是我两次参观黑森公园的感想,特记于此,并附上经过个人整理的部分图片。
一、广场内的古老房屋
许多房子之所以上层比底面积层大,是因为当年按所占用的地表面积收税,所以弄出了倒梯形。
这个房多有趣儿啊,多像母亲怀抱个婴儿!
二、露天博物馆展区介绍
1、入门售票处
古老的厨房用品
自制的火腿香肠
缝纫机和壁炉
布艺展示
各种各样的陶器
3、手工作坊展示
1822年所建的磨坊
4、特色建筑
5、其它特色展览
一个很别致的图腾柱子
地质小路上的岩石展,每块岩石都标着名称,还被打磨一个小圆圈,可明显看出它的纹理。
各种木板块,每条都写着树木名称。
各种废旧农机具
远看展房
嘻戏的儿童
两头大肥猪
最后,感谢博友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