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动感 |
见面打招呼看起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有时却颇为窘惑,这是在国内常常感受到的。如见了一位长辈男同事的老伴,怎么称呼呢?师娘不妥,大妈大婶又太土气,什么也不叫吧又让人认为你没礼貌,只好叫阿姨吧,好像还蛮得人心很流行呢!谁都明白两人之间没有丝毫血缘瓜葛,“阿姨”只不过是个尊敬的代号而已。令人尴尬的是,为了溜须拍马或招揽生意,三十来岁的大男人竟对打扮的有些老土的年轻女士也喊“阿姨”,没想到对方的回敬却是:我是你姑奶奶!还有更难为情的,带着已上中学的儿子逛街的中年女性,售货员不厌其烦地称她“小姐”!
我们的国情就那样,礼仪之邦吗,但过分的讲究反而使人烦甚至闹笑话。走出国门才在这个问题上如释重负。西方国家的打招呼简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句“hello”就解决问题,不但对熟人,对不期而遇的陌生人也可礼貌地用“hello”以示友好。
刚到德国的时候,让我很不舒服的是,我的德国女朋友莫尼卡的孩子竟叫我的名字,可他们还乳臭未干哪!我在她家住了近一个月,天天听着两个小不点儿用雅嫩的德国腔叫我的名字,觉得可笑又有点儿丢面子,更觉得有点儿不那个,因为她到中国我的家,我女儿可一直甜甜地喊她阿姨呀!其实我早就听说过人家的礼节,小孩儿叫大人的名字一点儿也没有轻视你的意思,反而被认为有平等亲切感。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特别是听到来她家度假的亲侄女也一遍遍地喊着她的大名,我心里就越发平衡而不再计较了。
让我为难好长时间的是另一件有关称谓的事。我女儿就要到德国来了,她在努力学德语的同时,也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有关德国的风土人情。有天电话中突然问我:我怎么称呼他(指我的德国丈夫)呢?别说,我还没考虑呢,随口答道:要不叫“伯伯”、要不就叫他“uncle”吧。过后我咨询先生:我女儿该怎么称呼你好呢?叫我名,很简单!他干脆地回答并没作任何解释。可我和女儿却觉得直呼其名很别扭、更不礼貌!我与他商量:让我女儿叫你“伯伯”或“uncle”好吗?没想到他很吃惊:“bobo”什么意思?我什么时候成了她的“uncle”了,我们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呀!我说这只是出于礼貌,因为你确实比她大许多岁呀,在中国的家庭里,子女对长辈都要有个恰当的称谓。可他说什么也不同意,竟笑着说不要撒谎了,我本来就不是她的叔叔吗,只是法律上的继父。好吧好吧,不要为此而争了,就叫他的大名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女儿来了,叫习惯了,我也听顺耳了,好像没有一点不尊重之嫌,还其乐融融的。
最让我吃力不讨好的是一次给德国朋友讲解有关中国亲属之间博大精深的称谓话题。我吸取了曾经直接用语言表述弄得鬼佬摇头晃脑越听越糊涂的教训,这次提前准备了一张大白纸,边说边画还边注音。以本人为中心──画个圆圈,然后上连父母、下接子女,平行线上摆着兄弟姐妹。我告诉他们中国文化在称谓方面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而又准确无误,请耐心地听!以我家为例,我父母有五个子女,我恰巧是中间的那个,比我大的男性我叫哥,比我小的男性我叫弟(比我小可叫名字),比我大的女性我叫姐,比我小的女性我叫妹(比我小可叫名字)。对父母的父母有不同的称谓:母亲的父亲叫姥爷,母亲的母亲叫姥,父亲的父亲叫爷,父亲的母亲叫奶。对父母各方的兄弟姐妹还有不同的称谓:母亲的姊妹叫姨,母亲的兄弟叫舅,父亲的姊妹叫姑,父亲的兄弟还得分大小,比父亲年龄大的叫伯,小的才叫叔。以上是有血缘关系的称谓,还有许多姻缘方面的称谓。听到这儿有人就按捺不住了,连说太复杂了,脑袋都搞大了。但对那兴趣尚存的好奇人我还得边画边白话下去!听着,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也有特定的称呼:哥哥的妻子叫嫂子,弟弟的妻子叫弟媳(比我小可叫名字),姐姐的丈夫叫姐夫,妹妹的丈夫叫妹夫(比我小可叫名字)。兄弟之间的妻子们彼此称妯娌,姊妹之间的丈夫们彼此称连襟,丈夫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公公、婆婆,子女称父亲姊妹的丈夫为姑父、母亲姊妹的丈夫为姨父,称父亲兄弟的妻子为伯母、婶母,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有一点与你们相同,就是对下辈人说话时一律直呼其名,但在书面上和向别人介绍时却使用严格的称谓:称自己儿子的妻子为儿媳,称自己女儿的丈夫为女婿,称自己兄弟的子女分别为侄子、侄女,称自己姊妹的子女分别为外甥、外甥女。至于稍远一点的表亲,还有一系列称谓:舅家姨家及姑家的子女分别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而伯伯叔叔家的本姓子女则分别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这还不算完,再远点儿的亲戚还有表叔、表姑、表舅、表姨,相应的还有表婶、表姑父、表舅母、表姨夫。等一等,还有,还有什么姑爷、姑奶、舅爷、姨姥,姑爷就是我父亲的姑妈的丈夫,舅爷就是……
可怜我的那位最后一位听众再也坚持不住了,他深深的呼了口气然后又慢慢地吐出来,接着两手张开并向外一摊同时还翻了下白眼有气无力道:太可怕了,我可不敢去中国了!最后我告诉他们,无论多么复杂可怕,但父母的称谓几乎与你们的发音是相同的:母亲都叫“mama”,父亲都叫“baba”。中国人极好客,到中国你可以“六亲不认”,一律用国际化的“hello”,人们都听得懂,因为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了。另外,中国是礼仪之邦,不知者不怪罪,你们总是受欢迎的!
说实话,苦的只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本乡人了,不得不守规矩、按辈份、分大小地称谓。即使与自己毫无血缘毫无姻缘关系的人,只因双方比较熟悉且对方年长于你,你也该按礼节象征性地找到合适的称谓为好。甚至一个年过七十的老者很可能因其辈份小,叫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为爷爷。特别在乡下,娶了人或嫁了人,也要随着配偶对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论资排辈,实在搞不明白了,如超过五服以上亲缘关系或亲上加亲的,就来个各论各叫。
总之,中国的辈份如此清晰,不忘老祖宗;称谓如此复杂,尽显礼多人不怪。对国人来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当然有它的好处,只要你说出恰当的称谓,不用解释就知道你与说出来的人的关系。而西方就不行了,父母的兄弟一律“uncle”、姊妹一律“aunt”,没人能弄懂到底是父亲的关系还是母亲的关系。而表亲则一律“cousin”,英文这词吝啬的连男女都忽略不计,还不如德文能听出个性别来,如必要还真得一番解释才行。但人家的简洁,也是好处多多。起码你不必为此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怎么称呼为妥,还免去了一张满是菊花的脸还要对满街跑的光腚娃叫爷爷的尴尬。更没人耻笑你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在德国,除了父母必叫
“papa” 、
“mama”,祖父外祖父都叫“opa”、祖母外祖母都叫“oma”外,其余的亲戚都可放心大胆地叫名字。在中国当儿媳的哪敢当婆婆的面直呼其名,这不是准备挨打或闹离婚吗;男人到妻子的娘家乖乖地一口一个“妈”、一个“爸”地叫,还心有余悸怕挑刺儿呢,可在国外你就甭提多自由了!
当然在西方国家对年长的人也有尊称,通常说话的场合为了表示礼貌和尊重,在陌生或年长的人名前一般要加上先生、女士或小姐等冠称。非英语国家,如德国还有尊称的Sie,相当我们的“您”。而在其名字前冠以头衔,如某某公爵、某某总裁、某某博士等,主要用于书面,不象我们在单位或公众场合叫张部长、王书记、李董、赵总、刘经理,将姓氏与职务混合一起称呼。决不会发生无血缘关系的人乱称什么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的现象。人家也不是不懂亲情,只不过称谓上只分辈份和性别,而不是一上来就搞懂父系母系,这至少比我们省去了一半的称谓,如“aunt”一词就可代替我们的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五个词。在使用上与我们最明显的区别还在于,人家彼此见面不像我们总要先把称谓挂在嘴上,多半用名字代替!
总之,中国的称谓多而清,富有亲情味儿,还包含着关系味儿,使人有亲近感;而西方的称谓则简而易,突出平等,亲疏无忌,使人有自在感。其实各有所长,假如我们能在口语上少些使用不必要的客套、非亲非故的人彼此乐于直呼其名就好了,但没必要为此而想不通或试图改变什么,入乡随俗,顺其自然最好。
本文作于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发表在《欧华导报》二零零五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