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该怎样吃更健康
http://s14/mw690/003NOUHRzy6J8k6k9CB3d&690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包粽子呢?我猜想,古人当年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的文化含义之外,恐怕更多的是一种保健含义。一种流传千年的民族食品,一种与季节密切相关的食品,决不可能在健康上没有益处。
粽子以竹叶或苇叶为皮,糯米为肉,其实是个十分合理的搭配。叶子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另一方面,糯米性温,有暖脾胃的作用。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且不说其中的配料,仅就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开,糯米可以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添加小枣、花生、莲子、山药、芡实之类配料,更有一定的补益作用,而添加红豆、绿豆、豆沙等配料,一方面能够清热解毒,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制作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并增加铁的含量。
面对各种各样的营养丰富的粽子,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随便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呢?答案肯定不是的,那我们该怎样吃粽子更健康呢?
1、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2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又方便,又让人心情大好,一上午感觉都很幸福开心。
3 、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
4 、热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则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北方小枣粽子,也不宜配太油腻的菜。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说,不宜配促进身体发热的牛羊肉类、油炸食品和过辣的菜。
5 、吃粽子时不要喝冷饮,因为这样会容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吃粽子时最好配一碗清淡的蔬菜汤,如冬瓜、竹笋、丝瓜汤等能帮助消化。由于咸肉粽本身比较油腻,吃的时候可以喝绿茶或者乌龙茶,不仅有利于消化,还能解除油腻感。另外还可以搭配蔬菜、水果等,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6 、中老年人和体弱者来说,每次宜少吃一点,选小粽子,选里面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
7 、高血脂病人不宜食肉粽。肉粽虽蛋白含量高,却含有大量的脂肪。凡是质地柔软的熟肉,必定是脂肪含量偏高的,何况做肉粽常用的是五花肉。高血脂病人当然是要避免的,可以选择少量的豆沙粽、小枣粽和八宝粽等品种。
8 、糖尿病人不宜吃甜粽。其实,糯米本身血糖反应就过高,糖尿病人是应当避免的,无论无糖与否,都应当避免食用。
9 、胃肠有病的人也不宜食用。粽子不易消化,容易引起积滞;尤其吃了油腻之后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也应当少吃。
选择粽子时不要选那种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因为很可能是经过硫酸铜处理的粽叶,安全性没有保障。吃粽子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既能享受传统食品制作的乐趣,在健康上又能比较安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QQ:104328585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