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老宅”位于浦东新区康桥镇怡北村,近军民公路和周园路交叉口,占地约35亩,有造就千秋万代功德无量民间人士王炎根先生,呕心沥血花了十多年时间组建而成。老宅在幽静绝胜处,一派清雅古朴,浓厚浦东地域风格。宅内八九厅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为晚清民国初期上海地区典型的绞圈房型。老宅有门厅、前厅、客堂、东西厢房、食堂等各类房屋128间,四周古式龙墙环绕,曲迤长廊蜿蜒,乾隆时期古桥,古色古香的民宅群落内旧时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一应俱全,并全部选用浦东地区动拆迁中在断垣瓦砾里收集的老材料建成。这些历史文化沉淀,承载着我们对往年特定生活的记忆,也凝固了老宅旧屋生动历史乡土气息。上海市地名办也刊登公报予以公示的“浦东老宅”,并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还命名其为“用拆迁老建筑建造的最大建筑群”。老宅不对外正式开放,但能有限免费进出。
下图:浦东老宅正门,有王炎根老先生孙女书写。

下图:浦东老宅介绍图片

下图:老宅九间堂内赠送给造就千秋万代,功德无量民间人士王炎根先生锦旗。

下图:“明光日月”处三层斜跳檐山墙和仪门。

下图:早春时期已长新柳的老宅宁静小河畔仿建徽派的建筑群(手机二张接片)。

下图:为整个老宅移迁过来历史最长的明代古井。

下图:这座三跨双拼平板桥“承启桥”始建于清代乾隆42年(1777年)。从横沔怡园村5组迁移过来,古桥夯实稳固,我粗量下桥板有45公分厚。桥联为“一虹高挂骑马客,半月摇迎荡浆人”。

下图:八九厅

下图:八九厅中门

下图:八九厅中门活动门槛,贵客来走正门时可移走方便进出。

下图:砖雕照壁,正前壁为“有凤来仪”砖雕;北后壁为“凤穿牡丹”砖壁。

下图:穿过砖壁就进入长过弄。14间房东西对面,二排木柱挑檐。进入长过弄,从结构布局看有置身山西乔家大院之感。

下图:穿过长过弄后为账房厅建筑,该厅有六灶港黑桥村南账房老宅原拆异地重建。三开间四落地,厅内雕梁画柱(手机三张接片)天井里左右有“寿”字图案,有5个蝙蝠围寿字,寓意五福捧寿。
下图:为八九厅东侧建筑,整个建筑都和八、九二字有缘。中门扇一刷齐,立柱八根二根接,九万砖头砌墙壁,九块桥石铺阶沿。

下图:八九厅后堂,整个建筑独特上海地区晚清民国时期文化遗产绞圈房型结构,正堂和二侧厢房绞圈紧密连接,中门有石库门造型。上海市区石库门厢房建筑房型也就是从这些建筑格局发展和演变过来(这种房型在浦东周浦,康桥,横沔,宣桥,高桥等处现在还能看到,并多处被列入上海不可移动历史保护文物地。典型的有浦东宣桥旗杆村顾家老宅不在此累述)。

下图:八九厅东侧仪门头,仪门二侧石狮有百年以上历史,青砖围墙,砖雕步尖,斗拱飞燕,二层四角高跷飞檐显得庄严稳重。

下图:重檐仪门头右侧木牌记录了300年历史变迁。康桥原属南汇县管辖,从1726年设立南汇县到2009年撤县制并入浦东新区为300年风云历史。

下图:转弯连廊。沿河道而建,河道转弯处呈三分之一圆环,二面歇山装顶环廓。

下图:连廊木碑七律诗词。

下图:连廊外海棠盛开处摄拍八九厅建筑群。

下图:连廊外海棠盛开处摄拍八九厅建筑群。

下图:老宅后花园

下图:从横沔怡园村3组移迁过来的“仁寿桥”,结构和前面提到的清代承启桥相似,始建于公元1949年,呵呵,我和始建桥龄同年。

下图:仁寿桥平板桥面,二侧威风凛凛的石狮应该是近期石雕的。

下图:九间堂,客堂名为“余庆堂”,其中外走廊看枋建筑这部分是从高桥杜家老祠堂异地拆来重建。

下图:九间堂东侧佃户房正面。

下图:佃户房木牌。

下图:老宅内展示的往年盛放稻谷簸兰和使用农具。

下图:整个浦东老宅建筑都有文字立牌介绍,诗意浓郁,寓意深长。告别这毫无商业新机之地,让我再回眸看下这原乡回味浓厚的老宅,也对德高望重,继承并弘扬上海海派建筑王炎根老先生表示由衷敬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