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些成年人视若畏途的事情,小学生做了。
12月14日傍晚,在青年路国美第一城公交车站,86岁的张大爷不慎摔倒在地。3名正在这里候车的小学生将其扶起,并守护了两个小时,直到老人被送往医院,她们才离去。在这期间,学生们给老人购买了食物,拨打急救电话,一位女生还脱下自己的外套给老人披上。
12月15日《法制晚报》报道了这条新闻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新闻在教师、学生家长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点赞,曾一度刷屏。显然,孩子们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之所以如此,除了真心赞美孩子们的行为之外,还体现了人们对互助、信任、坦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些年来,扶助老人被讹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至于许多人对扶助老人产生了“恐惧感”。去年,河南还发生过老人摔倒无人扶助,最终死亡的事件。人与人之间的防范、谨慎,使得曾经有着扶老携幼、扶危济困美德的社会,人际关系逐渐变得淡漠。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常的,必须要有人用行动来扭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3名小学生的行动就格外有意义,他们靠着细节,靠着善良,靠着自己纯真的心灵,不仅救助了一位老人,也让这个城市、这个社会温暖起来。
在沉默中,第一个发出声音的是最重要的,那么,他们就发出了第一声。
他们的善良与信任来自何方呢?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日常教育。其中一位家长的经历让人印象尤深:这位家长曾经帮助过许多“路人”,他要求子女要“懂礼貌、懂得分享、懂得感恩”。
身处良好的教育氛围之中,能够让孩子从小就乐于助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实际上,正是品德的熏陶,使得孩子发挥了自己善良的天性。而这样的天性,许多成年人都已经在戒备之中失去了。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说明,重建彼此信任、互助的人际关系,仅仅靠道德教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法律来保护善良的人不受欺辱,让讹诈者得到应有的处罚。
就在昨天,民法总则草案第三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就包括了“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救助人损害,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条款,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见义勇为免责”。实际上,这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助人者的肯定与保护,也是重建社会道德体系,重建健康人际关系的最为基础的措施。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彼此防范、互相警惕的社会里,从本性来说,谁都愿意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的帮助。在看多了摔倒讹人、碰瓷、诈捐之类的负面消息后,人们更需要温暖人心的正能量,需要回到简单、纯洁的环境中,而这3名小学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特别是成年人能站出来,伸出自己的热情之手,一点一滴地积累,换取一个大家都觉得美好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努力。